苏国勋老师离开我们将近一周年了。年2月1日,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苏国勋教授因病辞世,享年79岁。他是中国社会学在新时期恢复重建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社会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论和社会思想史,其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学界,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者。
苏国勋教授年生于北京。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跟随贾泽林先生攻读硕士学位,修习苏俄社会学;年随陈元晖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西方社会学理论。年底获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理论研究室主任,年晋升研究员。—年,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苏国勋教授是韦伯研究领域的专家,著作《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系国内社会学界最早对韦伯学说进行介绍和评论的文献之一,是中国大陆研究韦伯的开山之作,对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详细地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当代“韦伯热”兴起的原因,清晰地阐明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更对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是国内较早用韦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学术著作。年商务印书馆增补了苏国勋教授关于韦伯研究的几篇较为晚近的文章,重新审视了中国语境中的韦伯研究,展现了国内韦伯研究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品。
年起,苏国勋教授带领青年学者在商务印书馆组译“社会学名著译丛”,以介绍国外经典社会学理论研究成果,这套书十余年来常销不衰,受到社会学专业学者和广大读者的赞誉。
部分书影
由苏国勋教授撰写的丛书总序融入了他对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理解以及对理论发展的展望,苏教授指出:“对社会学来说,所谓增强学科意识,除了参与、观察变革社会的实践之外,就是要提倡阅读经典、研究大家,舍此别无他途。”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封面设计全面升级的“社会学名著译丛”,以更好地延续、发展这套丛书,纪念主编苏国勋教授的贡献,也继续为中国社会学者的研究提供支持。
新版部分已出书
其中《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一书的中译本序言也由苏教授撰写,篇幅不长但是内容丰富而精彩,对于理解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极有价值,展现了苏教授在这一领域深厚的功底和学养。特此摘编,以飨读者,并缅怀苏国勋教授,苏先生千古!
《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
中译本序言
熟悉社会学思想史的人都知道,德国著名社会学家M.韦伯早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法律系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终其一生,他都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在弗莱堡、海德堡和慕尼黑等几所著名大学里先后被聘任为经济学教授;而学术界又都公认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其学术著作,无论是从文化论上着眼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题为“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的一系列(包括中国宗教、印度宗教和古代犹太教)比较文化史研究,抑或是从制度论视角立论的洋洋数百万言的鸿篇巨制《经济与社会》,都被评价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论奠基之作。韦伯25岁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56岁英年早逝,再除去因精神疾患而修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兵役-军旅生活的时间,真正从事学术活动大约只有21年左右。但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徜徉于社会科学几个主要领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社会科学界泰斗,实属德国学术界一个异数。无怪乎雅斯贝尔斯在韦伯逝世当年()发表的一篇纪念演说中就曾表示,把韦伯定位为某一特定专业或学科是不恰当的,韦伯是“我们时代中精神上的伟人”、“人文学科的伽利略”[《论韦伯》]。
近读由何蓉翻译的瑞典学者斯威德伯格的著作——《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感触颇深。该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韦伯关于“经济社会学”(economicsociology)这一概念的界定、设想、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对它在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地位、沿革做出了翔实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understandingsociology)真谛是将社会行动背后的利益驱动与结构制约二者结合起来,这是认识由各种社会行动构成的社会现象背后所遮蔽的主观意义之“理解”(verstehen)进路的关键,阐明了为什么说韦伯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将利益-动机-制度分析与社会类型-文化-结构分析做出整合的尝试者。不仅如此,本书还向读者简单明了地介绍了韦伯心目中的全新的经济学概念——“社会经济学”(socialeconomics,韦伯使用的是Sozialkonomik)的设想,阐明社会经济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科学,何以应该包括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社会学三个部分。韦伯认为上述三者对于理解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中经济理论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正是在经济理论中利益驱动的类型才得到精确的阐释,这说明韦伯不仅高度重视经济理论,而且也表明他要把社会学进路带入经济学研究并试图用“社会经济学”概念取代当时德国学术界流行的“政治经济学”。维斯德伯格的这部著作资料翔实,对许多概念、范畴的阐释虽然旁征博引,但出处、沿革、细微含义的差别都交待得十分清楚;所论述的问题,凡出自韦伯的见解都在正文中讨论,其他人的观点则放入注释中详细列出,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对问题的分析深入浅出,把韦伯著作中晦涩艰深的理论概念阐释得晓畅易懂,实属不易。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矫正一段时间以来在理解韦伯上过于倚重文化论视角的“路径依赖”是大有裨益的。本书与此前出版的这位瑞典学者的另一部著作《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年版)一起,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经济社会学研究、正确处理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和借鉴。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当社会学界引入韦伯思想之际,正值国际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