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千钧嘱托,是对青海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定位、把脉定向,擘画了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蓝图。高质量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准确把脉青海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扎实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对青海发展全局来说意义重大。
一、准确把脉青海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事物的发展总是表现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立足青海实际,可从“稳”“进”“优”三个维度分析青海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稳”的基础不断巩固。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赢,全力抓“六保”促“六稳”,经历和战胜了各种考验和挑战,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全省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省经济总量迈上亿元台阶,与此同时,农牧业生产、就业和物价保持总体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总体看,全省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巩固。
(二)“进”的压力有所加大。近十年来,尤其受疫情影响,全省GDP增速呈总体下降趋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波动幅度大于全国,稳定性较全国差,经济增长本身的瓶颈问题逐渐显现。青海省经济研究院年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全省三大需求拉动持续走低,投资效益不高,特别是,投资作为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和压力在逐年加大。与此同时,居民杠杆率上升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明显,消费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和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能力弱的内外因双重制约下,实现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异常艰难。
(三)“优”的成色有待提高。全省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资源类行业比重下降,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加快成长,新能源产业领跑全国,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加强。年青海省统计局对全省个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省个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有个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47.8%。但也要看到,全省研发投入规模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仅高于西藏,研发投入强度为同期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有待提高,实现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能耗、环境约束看,我省规上工业以资源类、原材料类为主,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在“双碳”目标下,能耗约束、环境约束等将持续影响我省工业发展。
综上所述,进入新发展阶段,立足青海省情,发展仍是青海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通过前面“稳”“进”“优”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到,全省经济发展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和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坚期,既面临具有全国尤其是西部共性的挑战,也面临具有本省特征的困难,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全省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段较为艰难但又极为重要的转型期。做好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要有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做好经济工作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
二、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
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显然,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方向性、时代性和全局性,这也对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深刻认识经济工作的政治属性、科学属性、人民属性和时空属性,确保以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正确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深刻认识经济工作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从政治的角度来思考,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天条铁律”,要坚决摒弃就“经济”抓“经济”的单向思维,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战略部署,聚力推进“一优两高”,保护“地球第三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建设“五个示范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稳”“六保”经济方针是我们在复杂环境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以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抓好贯彻落实。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深刻认识经济工作的科学属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可以看到,经济工作天然带有科学属性。把握经济工作的科学属性,就是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同时注意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知识为我所用,进而牢牢把握经济的规律性、确定性,有的放矢应对经济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波动性,并进一步清醒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进程,大起大落会破坏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必须始终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深刻认识经济工作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工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就业、物价关乎每个家庭的民生福祉,经济工作最终要落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而不是一连串的数字解读,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六稳”排在首位的是要稳就业,“六保”首要保住的是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可以看到经济工作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民生情怀。越是经济形势严峻,越要注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促进;越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保持物价稳定;越要着力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实际困难。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经济微观运行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统筹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社会治安等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细微民生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