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农村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我们还没有考虑到,期待成功的一天
在竞争中,乡村产业是一定要被打倒的。
作为老一代的学者,浙江大学的温教授对于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抱有极大的敬畏的,很多人认为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靠谱,却没有看到除了他之外,根本就没人去主动提出要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更多人都是在等着农村和农民这一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自然消亡。温教授是极为害怕这种做法的。
趋势永远是大资本家利用各种优势压死小资本家,小资本家破产沦落为无产阶级。
现在形势下,进入乡村的乡贤或资本,就是小资本家,活不下去。
当初粮票被取消的原因,很大原因可能也是这个。
全国上下省吃俭用来换工业的积累,但城市依然比农村摄取的多,这就是城乡差异。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大萧条,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和西方始终不同。
不可用西方经济学现象考察中国
西方的大萧条,是工业化的结果,中国一个农业国就算有危机也不是西方大萧条那样的。
西方经济危机核心是两个:生产过剩和失业。
因为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状况变差,开始裁员,裁员后大量人口失业,更加没有消费能力,生产更加过剩,最后企业破产、劳动力失业。
中国不是这种情况,中国90年代以前一直是生产短缺的国家,并不存在生产过剩。
只要能生产出来,卖掉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我们一直担心的也是生产能力不足。一直到90年代中期,很多时候买东西还要托人找关系开路子买,因为没存货。
你看《李焕英》电影里买电视的情节,当年就是那样,晚一点有钱都买不到,我老丈人当年为了买个电视机,坐火车去北京背回来的,因为他家当地是没有卖的。
农村的集体化
集体化有很多种,人民公社是一种,高级社是一种,公有制和私有制也有区别,私有制下的欧洲和日本,集体化的合作社还搞得很不错。
现在分田后的农村,也有集体经济。但是,最核心的是人民公社,或者说层次最高的,这个反而是温教授所不赞成的。
同样一个集体化,很容易让人误解。这个问题要说又大了,可能我文中表述的还不是那么清楚,能够让农民发展起来的,只有城市中的计划经济+农村中的人民公社合二为一才行得通。
分散的小农集合起来搞集体经济,要么搞特色农业,要么本身有资源搞工业服务业。
比如我现在住的附近一个村,邻近城市光靠出租集体用地卖花就能让村民富起来,长三角珠三角的农村,出租土地给工厂主也能富起来。
但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村,是既没有特色农业,又远离城市。农业产量是有上限的,农业产品的价格也是有上限的。
靠农业本身,只能让农场主富起来,普通农民要么死去,要么进城,只留下很小一部分人当雇工,如果引进国外临时廉价劳动力,连本地雇工也不需要。
光靠高产,农民富不起来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农业产量已经很高了,河南很多种粮大县,小麦亩产都能在斤左右,美国只有斤左右,连续几十年的高产,也没有让本地农民富裕。
因此,农村的集体化必须进入工业领域,也就是生产商品。
可是农村天然的人口分散、市场分散,是非常不适合搞工业和服务业的,这也是乡贤和资本不会下乡的原因,下去是凶多吉少,资本最多到县里。
乡村工业产品很容易被大资本大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消灭。
比如酱油,中国基本每个乡都能生产,但整个市场却被广东垄断,北方很多农村买的酱油是几千公里外佛山产的。
酱油没什么难度,都可以做,但就是这么低门槛的产业乡村也做不起来,县也做不起来。
我并不认同乡贤(精英)治理下的小农联合起来的集体化,这和社会也相抵触,因为集体所有制早晚要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不然当年批斗地主的合法性就没有了。
当然农村搞小规模的工业活不下去也是大概率的事情,所以我也认同温铁军最近在视频中说到农村的发展有进入恶性循环的趋势。
我看他的乡村实验的各种书籍,只能说还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吧,什么是生态化的发展我觉得他们还没有完全的说清楚。
总之剥夺土地进城不靠谱,道路还要探索,不管什么道路细节也要研究。说不定农村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我们还没有考虑到,期待成功的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