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书感慨万千,合上书大脑一片空白掌握2个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软膏能不能治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是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经典台词,也激励着很多人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

但很多人都有一个感慨,“读了那么多书,气质依然那么市井”,就像很多人感慨“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看书时感慨万千,合上书后大脑却一片混沌感觉书讲的非常有道理,但是为什么有道理,我也说不上来大家都说这本书好,能颠覆自己的认知,我看完后感觉就是讲了一些基本道理......

我想大家在看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以上问题。为什么我们看过的书,没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反而越发的让自己觉得困惑了呢?我想,这跟我们的看书学习的方式有关系。

01为什么看的书都没用?你需要从“单向吸收”变为“互动实践”

我们看书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消遣,打发时间;二是扩展认知边界,提升自己。对于消遣式阅读,重在体验,跟看电视剧、看电影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能沉浸在书所构建的世界中,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一类阅读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第二类则是学习式阅读,想从书本中学到新的知识、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想,我们学习的目标无外乎这三个: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应该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那么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也就很明确了:学习之后,我们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也就是说,学习式阅读的重点在“改变”二字。“改变”的对象是谁呢?当然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是以“我”为中心。但是很多人,却是以“知识”为中心。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以“知识”为中心的阅读者,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知识”开展的。他们常常把书本当作权威,把记忆知识当作目的,以读了多少本书为荣。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通常是别人推崇哪本书,他们就会买哪本书。

而以“我”为中心的阅读者,则是从“我”出发,然后从书中找答案,最后再落脚到“我”身上。

他们看书学习的过程是: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然后找相应的书,把书的知识跟自身的问题联系起来,用书中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根据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最后的效果来反思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然后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这种阅读是一种“互动式‘阅读,通过“理解---指导行为---反思行动结果---修正理解---修正行为”这样不断的循环,将书本知识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

很显然,以“我”为中心的阅读者,比以“知识”为中心的阅读者更加高级。这两种阅读方式,也决定了最后学习的效果迥异。

如何转变这种关系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问,在阅读中不断的提问、思考。对知识点提问、对自己过去的理念提问、对知识与自己的关系提问、对未来的行动提问......然后逼自己找到答案。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曾在他的自传《思想者》中说道:“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知识不重要,推理知识的过程和应用才重要。因此,我们要转变阅读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静态就互动,才能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

02阅读学习效率低?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错

思维决定想法,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创造结果,要想改变结果,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思维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有以下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1、“海绵式思维”让我们不懂甄别和思辨

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倾向于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一字不落的看。看书的过程中,就像海绵被放在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尼尔·布朗在《学会提问》一书中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海绵式思维”。

根据二八原则,一本书的精华也就20%,我们要学会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任何一本书,作者都是在“推销”他的世界观和他认识世界、认知自我的方法。但是人与人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更何况基本所有的经验和方法都有适用条件,我们不能全盘接收书中的观点。

叔本华曾说:“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们身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它顶多就是通过手术植皮安装的假鼻。但经过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

因此,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要用“淘金式思维”的方式来阅读。

“淘金式思维”,就是强调你要掌握主动权,自己选择相信什么,忽略什么,做出取舍和决定,调动大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及互动。否则就如叔本华所说,所学的知识不过是假肢、假牙、蜡制鼻子。

2、“思维定势”让我们用“旧知”去附会“新知”

有一个这样的笑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儿子带着一家子人出去吃饭,想着带他们吃点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去了西餐厅,点了一个披萨。家人一听“披萨”,感觉挺稀奇的。结果等披萨上桌后,家人瞪大眼睛说“这不就是大饼铺点肉吗”,儿子哭笑不得。

虽说是个笑话,但对应到我们的看书学习中,也反应了一种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刚翻完一本书,就会下论断说,“这个不就是讲了一、二、三、四点,没什么新意,就是些老生常谈嘛”。这不就是把“披萨”理解为“大饼铺点肉”,“寿司”理解为“米饭上放片鱼”吗?

我们常常用“旧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都看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在作怪。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意思是我们总是按照已有的经验、思维习惯去认知世界,从而阻碍了我们去产生新的想法,接受新的认知。

《学习之道》一书的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定式效应”,他在书中写到:当我们陷入定势效应时,脑海中已有的,或者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我们产生更好的想法或者答案。

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有强烈的自我证实的倾向。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旦我们形成了某个观点或认知,我们会有意无意的去收集能够支持我们观点的证据,自动忽略不同的观点。

在“思维定势”和“证实倾向”的相互作用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聚光灯,只看到我们熟知的东西,而忽略差异性。

03如何提高阅读学习效率,让自己快速成长?

离开学校后,通过阅读提升自我,是很常见的一条道路。阅读学习的效率,决定了我们成长的速度。如何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呢?希望以下3招能帮到你。

1、利用“五星笔记法”找出一本书的精华和核心

阅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认知,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或者低效率的思维方式,然后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通过“五星笔记法”来阅读一本书,能有效的提炼出一本书的核心和作者所传达的思维方式,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更有效的策略。

“五星笔记法”是成甲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具体方法是在每次阅读之前,先画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当我们找到了这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掌握了找到了书的核心内容和有效的行动策略及策略背后的原理。

预判本书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拿到一本书,不要着急看书的正文,先思考书名,然后看目录。根据目录,预判每一个章节的主题是什么?跟书名是什么关系?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作者可能会从什么角度阐述这个主题?

以我看刘未鹏的《暗时间》为例,看到这个标题时想“什么是暗时间?”,“暗就是黑暗,也就是看不见,这本书是讲“看不见的时间”吗?”“看不见的时间是什么?黑洞吗?”,想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小强升职记》里“时间黑洞”这个概念......

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先用自己已有的理解来阐述书的主题,那么在看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和作者对于这个主题的思维方式、论证方式以及认知深度的差别。

作者的论述逻辑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曾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讲述了他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大学时,他把一门课旁听的六个学期。老师就问他:“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讲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他回答说:“你的经济学知识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相比于知识,思考方法更重要。我们推理作者的论述逻辑,其实就是在学习作者的思考方法。推理逻辑往往比具体结论更重要。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努力画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图,推测作者的思考过程。

这本书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让我们“醍醐灌顶‘或者觉得困惑的地方。这个时候,要停下思考或者至少做标记,写下关键词,以便回过头来思考。很多读者追求阅读的快感,喜欢一口气读到底。但是很多感悟转瞬即逝,合上书的时候可能就忘了。

做笔记时,可以从“书中的内容我有疑问吗?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局限性吗?有哪些观点给自己很大启发?”这三个问题着手。

书中的方法论、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书中给我们的启发点跟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学到的新的知识点来解释旧道理。

比如平常生活中,我跟小商小贩砍价时,有一个策略就是对半往下坎。也就是块的东西,我叫价一般就是50往下走。后来看了《优势谈判》,里面有一个谈判策略叫“狮子大开口”,跟我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前只知道我的方法管用,但是不知道原理,通过这种新旧联系,就能更新自己的认知系统。

这个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问自己三个问题,来深刻理解书中的方法论。

列行动清单看完一本书,一定要尽可能的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层面,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桥梁。应用书中的方法论时,在一段时间内只给自己定一个实践主题,比如从《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学习了聆听和说话的技巧,那么我们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聆听技巧的训练中,当觉得自己掌握了之后,再加入说话技巧。

一本书如果能做完这五个步骤,我相信一定能给我们极大的收获。

2、用“一个人”知识模型进行重述,结构化掌握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没有办法通俗易懂的讲解,证明你理解不深!

查德·费曼是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提出了一个费曼学习技巧,大意就是如果你能把你学到的知识给一个8岁的小孩子讲明白,那么你才是真正的学会了。这跟爱因斯坦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学习领域,有一个“学习金字塔”,阅读的学习保留率仅10%,而教授给他人的学习保留率最高,达到90%。所以,以教为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别人,就是在反刍自己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写书评,在问答平台回答别人的问题等方式,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点分享出去。具体的分享方法,可以借鉴《学习的答案》一书提出来的“一个人”知识模型,进行结构化的知识分享。

“一个人”知识模型如下图所示,分为:双手、双脚和大脑三个部分:

①大脑:Theory

本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②双脚

左脚:代表与这个知识相关(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右脚:代表这个知识的起源与发展③左手:What、Why、How

大拇指向上代表What:这是什么知识?食指代表Why:它能带来什么价值/好处/效果,即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剩下的3根手指代表How:提炼三个核心步骤或者三个核心原则;④右手:If、Example

大拇指代表If:这个知识的适用范围或者条件是什么?剩下的4根手指代表例子,分别为正面/反面例子、名人/自己例子、经典/新颖例子、比喻/桩子例子。

“一个人”模型,能帮我们梳理出大脑的各个知识点,结构化掌握书中各个知识点。也能引导我们进行查漏补缺,透彻的掌握一个知识点。

这个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分享复述模型,能够让我们有结构有条理的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不仅有“骨架”,还“有血有肉”。

结语:

《深度工作》一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说:“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同样,我们看书不产出,就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我们要:

第一:转变视角,从以“书”为中心,转变为以“我”为中心‘

第二:改变思维,不要陷入“海绵式思维”和“思维定势”的陷进中;

第三:学习技巧,用“五星笔记法”提炼一本书的核心,用“一个人”模型结构化分享书的核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