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式地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探索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可行途径。张培刚哈佛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15:29来自锄禾日当午汗滴张培刚哈佛大学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布莱克(JohnD.Black)(左)和厄谢尔(A.P.Usher)(右)在哈佛大学经济系,指导张培刚论文的两位老师,一位是被誉为“美国农业经济学之父”的布莱克教授,一位是经济史学家厄谢尔教授。身材高大,衣着朴素,乍看上去宛若一个美国农民的经济学家布莱克(-),是美国农业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曾任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协会会长和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其代表著作有《生产经济学导论》(年)、《美国农业改革》(年)。张培刚受布莱克影响很大。布莱克既了解农村的情况,也了解并且掌握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知识广博。他除传授书本知识外,还非常重视实践。因张培刚不仅学习努力,而且肯钻研,喜欢探索,因此每次他开车带学生外出实习时,总是让张培刚坐在他的车上,沿途还不停地给张培刚介绍美国农村,有时也向张培刚询问一些中国农村的情况。有一次,他指着一棵树,问张培刚此树的名字,张培刚立即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生活,回答说是栗树,还说因栗树直径小而材质结实,便于人们双手握住用力,因此,中国农村常用这种树的树干做锄头把,是翻地锄土时较好的农作工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还没有全部实现机械化,一部分地区的农作技术还比较原始。布莱克听后,非常高兴,夸奖张培刚对农村生活观察很仔细。还说,他们虽然是学经济的,不能读死书,除了要多了解历史、文化、逻辑等学科外,还应该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