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新的表述:“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将原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调整,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从不同维度阐释“现代化”的含义、从不同发展阶段解读“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深入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文章将刊发于近期《国家治理》周刊。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维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从三个维度理解:第一个维度是物质的现代化;第二个维度是治理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制度的现代化;第三个维度是人的现代化,即更大程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物质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物质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各有其侧重点的。例如过去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物质的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我们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即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着重讲的是物质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物质的现代化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之后,我们就要及时跟进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治理(制度)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着眼点从物质的现代化开始过渡到制度的现代化。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重要部署。可以说,如果没有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也将难以进一步取得新的进展。有了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来支撑,物质的现代化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3.人的现代化近年来,我们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