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爱情变成人生的解药彩票和扮演游戏澎 [复制链接]

1#

原创:李厚辰看理想

李厚辰

亲密关系,是个说不尽的话题。

一个话题如果说得太多,总会让人很疲惫,一来可说的已经说尽了,二来怎么说对实际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因此久而久之,与其严肃谈谈如何拥有更好的亲密关系,不如大家一起再对这个问题多发些牢骚。

牢骚和鸡汤,是我们对生活缴械投降后,唯一剩下的表达方式。

所以还是对这个永恒话题,再做一点有用的挣扎吧。

1.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极端”理解和期待,

是社会这个巨大机器带来的失衡

如果还有一个词形容今天的亲密关系,我想就是“难”。表达得再强烈一点是“几乎不可能”。

在父母那一辈,亲密关系从来不是这么麻烦和不可及的一件事。

不过也不是处处都难,从另一面看来,也很简单。和一个陌生人搭上话,在今天变成了一件最轻巧的事,在陌生人的datingapps(交友软件)上,需要的操作就是一次屏幕滑动。或者是一次酒吧的搭讪,要知道,可以让单身女性自由进入的酒吧,是上世纪60年代才有的新鲜事物。

不用特别深刻的思想也能感觉到,这明显的“容易”与明显的“难”之间,当然大有关系。

这还仅仅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组矛盾。类似的矛盾一大把,例如要么认为当代亲密关系不值得追求,不值一提,要么像我一样,鼓吹亲密关系重如泰山,是我们今天获得良好生活几乎唯一的途径。

也像是这样的矛盾,认为婚姻要么是一种理性的针对“过日子”的安排,要么是一种触及灵魂的伴侣。更有甚者,将这些对立要素变成各种指标,来衡量一段婚姻值不值得,或是更偏向哪方面。

这时候的初级反思可以是,就是因为我们对亲密关系有了太极端的理解或期待,才是今天亲密关系如此之难的原因。

如果我们可以摆正期待,不要极端地看待亲密关系,更轻松从容地相处,良好的亲密关系才可能再复兴在我们的生活中。

不过,这种话不过是完全正确的废话罢了,像是做菜盐不要放多了,也不可放少了一样。

关键问题当然在于——我们为何会有这种极端的理解和期待?

首先,是从这个视角来看,亲密关系不是这个庞大社会中被隔离出的一块净土(这个蛮复杂的,某种程度上亲密关系是,这也是之后要讲的)。

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与社会经济系统,与政治体系,都只是这个庞大文明的一种表征。

我们当然不仅仅对亲密关系有极端的认识,我们一边认为世界现实,金钱万能,一边又羡慕和崇敬那些对收入淡泊,活得物欲稀薄的人。

所以怎么能够期待亲密关系可以网开一面,独独地在生活中取得一种平衡呢?

实际上,今天的亲密关系本来就具有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纯粹关系”特征,在大都市中,亲密关系逐渐脱去家庭要素,经济考量后,成为唯一的仅仅与“自我主体”相关的一块“净土”。

我们自然对它有一种“避风港”的期待,在社会这个巨大机器中的一切委屈和压力,都应该在亲密关系中得到医治。

且这个社会巨大机器的压力越强,对于亲密关系纯度的期待也就愈高,这本来就是极端理解的来源。

这让取得一种亲密关系的中道,显得更加困难了。今天我当然无法立即开出良方,不过我们跳出亲密关系本身,来审视这个更大机器带来的失衡,对于亲密关系本身还是有所助益的。

2.

爱情成为灵药:

社会流动性冲击的万能解药

在世纪之交的年,75岁的社会学家鲍曼就出版了他的名著《流动的现代性》。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

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不是一本晦涩的书籍,其意涵在名称中就已经表达得十分明确,即便你不是个阅读量很大的人,现代性的“流动”对现代人也不是个学术概念,而是一种“生活经验”。

对每个人而言,是从一个出租屋到另一个的流动,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的流动。从相信这个崭新观念,到下一个。

对整体而言,是像潮汐一样快速起落着的一切,你家旁边一再更迭的网红店,抖音上刷不尽的视频,明星换了一岔又一岔。

我在看理想写下的所有观点中,这种“流动性”一定是最容易与诸位达成一致的。

问题成为了:与“流动”相对的,“保存”在这个时代还意味着什么?保存自己不够吗?亲密关系与这个“保存”的联系在哪里呢?

“保存自己”作为基础已经不用讲,我们所说的“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大概就是指“我思”的个体独立持存状态。

不过这个表述有两个方面:一来大多指个体的经济生活,独立地支撑在流动社会,尤其是面临风险的货币开销;二来这句话总是被作为亲密关系的前提,即: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好的亲密关系。个体独立“保存”,并不意味着亲密关系不被需要。

论证亲密关系之“保存”的必要,我能想出五六个视角,但与上面所讲的这位“流动性中的自我保存”之个体而言,可能下面这个视角是最关键的。

下面这句话稍微有点绕,因此读这句话请给予更多的注意力:现代社会保存着的自我,所保存的不直接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是在保存一种“反思的方式”。

因此个体为何可以保存呢?是因为个体以一种稳定的方式在“反思”自己,这种反思和理解是个体在真正保存的,这是关键的。

但今天的人对于一种“反思和理解”自己的方式,是全然信赖和稳健的么?还是说其实大家疑虑重重,对于每个人理解自我这件事,是多变和拿不准的?当然是后者,一种纯粹“反思”的活动是有高度的随意性和多变的性质的。

因此对主体而言,除了自我反思之镜,还需要他人之镜作为反思稳定的保障。

但为什么一定要是亲密关系呢?朋友不可以吗?朋友圈好友的点赞不可以吗?当然很多人用友谊甚至虚拟的社会化app作为巩固此种反思的手段。你一定在朋友圈见过有人发表人生感悟,需要他人的观看和互动,这就是一种巩固反思的手段。

但难道一个人的“自我反思”可以简单地凝结为一两句话的表述吗?“保存着的自我反思”当然是个复杂的“反思过程”,而非一种“凝结出来的表述”。

正因如此,对于这种“反思过程”的保存和确认是个很多方面且长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亲密关系对一个人的“全面接纳”。

全面接纳在过去多有误解,当然不是针对流俗意义上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在亲密关系的磨合中,对具体生活习惯的异议和改变是很多的,没有什么亲密关系有必要去接纳对方的一切生活习惯。实际上真正的“全面接纳”,乃是对于对方的“保存着的对自我的反思过程”的接纳。而这个,恰恰是挑战最大的部分。

社会越是流动,外界的表达与承认的纷扰越多,对于亲密关系的这种“保存”,尤其是这种“保存”之纯度的要求就越是高。

网上总有一种笑话,是男孩看出女孩不悦,反复询问女孩到底有什么不高兴的。女孩不回答,然后转头上网抱怨自己没有人理解。

这个笑话的构成,从男孩的角度来讲,自己已经主动关心和询问了,女孩还觉得自己没有被人理解,是一种过于任性的“作”。但从中恰恰折射出我们对亲密关系作为保存主体反思过程纯度的极高要求。女孩需要的是一种主动的理解,而询问本身恰恰让这种“保存”丢失了纯度。

这也许是亲密关系“难承之重”,不过这恰恰无法通过要求对方放弃这样的期待,只要外部流动的冲击越强,那么对于这种保存之纯度的要求,无疑就会越高。

3.

爱情成为彩票:

刮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