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本社正确的打开方式 [复制链接]

1#

“大学之道,知识之美”,欢迎来到智本社经济学社。这门课程叫《智本社经济学框架》,是我多年专研经济学、长期分析经济问题的系统方法。

现有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存在严重缺陷,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梳理和澄清。这门课程并不是要建立什么“智本社经济学”,而是阐明智本社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开始算起,经济学的历史并不算太久远。但是,经济学的流派却很多,观点分歧严重。以至于很多学习经济学的人并不知道何为正确、何为谬误。

历史上,小穆勒、马歇尔以及萨缪尔森对经济学做过几次“综合”。今天,经济学界普遍采纳了萨缪尔森的折衷主义,将经济学分为宏观部分与微观部分。但实际上,萨缪尔森没能处理好理论冲突。他的一些理论,比如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是反经济学的。

理论分析框架的缺陷,让经济学难以应对现实问题。以通胀为例,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对通胀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理论上的混乱让很多人根本不清楚通胀是如何产生的,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通胀;又比如,货币问题。很多人在货币政策上指出了货币问题,但是没能上升到制度层面与市场竞争层面。货币问题表面上看是政策问题,深层次是制度问题,根本上其实是货币理论问题。

这些问题根本上都是经济学理论的缺陷造成的。所以,我们这门课程将从学科框架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学的几个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学科宗旨、基本观念、分析方法、核心理论和最后堡垒。

Part1学科宗旨

首先是学科宗旨,核心问题是:经济学是否应该以帕累托最优为准则?

长期以来,经济学被理解为一门功利主义学科。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采纳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经济学假设资源是有限的,追求的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最优,理论上就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状态,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都是以帕累托最优为目标的。

但这将经济学引入了歧途,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陷入总量误区。资源配置效率最优追求的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一个总量概念。这种总量概念,容易被干预主义、计划主义利用。

二是陷入实证主义。如何证明效率最优成了一个无解的悬案。比如,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比政府配置资源效率更高,但政府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如何证明政府是无效率的呢?又如,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救市延缓了市场出清及崩溃。然后,一些人就提出政府救市比自由市场更有效率,保住了社会财富。虽然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政府救市只是把问题延后,甚至加剧了危机,长期来说是无效率的。但凯恩斯的回应是,“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这又该如何回答呢?由于社会实验与自然实验不同,它无法重新实验、无法结果对比,所以我们没办法用实证去证明是政府救市更有效率,还是让市场自然出清更有效率。事实上,我们只能通过一般性逻辑来解释政府救市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实证。

三是被道德审判。功利主义是很多人攻击经济学的关键点。他们认为,经济学只追求效率和经济利益,漠视人性、公平与公共利益。哪怕很多支持自由市场的人也认为,自由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但是会带来不公平,加大贫富差距,需要政府干预,主持正义,兼顾效率与公平。这种观点非常普遍,但是并不正确。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上。其实,任何学科以功利主义为原则都是错误的。比如,当一个科学家需要做换心手术时,我们能不能把普通人的心脏换给科学家呢?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更有效率,因为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好像更大,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做的话,社会会陷入混乱,最终是无效率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探寻效率的源泉——更为根本的准则。

任何学科的宗旨都是追求一般性,自然科学探寻的是自然规律的一般性,人文科学探寻的是人的行为规律的一般性。我的观点是,遵循一般性规律才是一切效率的源泉。新技术的效率来自人类利用了科学规律,如利用力学规律发明了杠杠提高了施工效率;新制度的效率来自遵循和捍卫了正义与公平,如《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保护了人们合法劳动成果,激励人们努力创造与发明。

所以,经济学应当与其它学科一样,以遵循一般性为根本准则。只有遵循人的经济行为规律,经济活动才能产生效率。这就将经济学的研究落实到人的行为,包括企业家才能,使用的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一讲中会详细分析,经济学的宗旨,也是经济学的价值观。

Part2

基本观念

再看基本观念,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干预自由市场?

从主观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观念创造的世界,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同样有什么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学。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经济学的基本观念,它是经济学的世界观。

观念来自哪里?观念来源于意识,意识来源于感知。文明的进步取决于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重要的。当人们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感知到生命是重要的,自由、人权是重要的,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人文主义时代。现实中,人们对重要性的感知不同,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对自由市场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偏差。

很多人在讨论是不是应该干预自由市场这个问题时,判断的依据依然是上面所讲到的效率问题。新古典主义曾试图通过论证市场均衡来说明完全自由市场是效率最优的市场。但是,凯恩斯主义,不管是凯恩斯本人,还是萨缪尔森领导的新古典综合派、罗宾逊夫人领导的新剑桥学派、抑或是斯蒂格利茨领衔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都在干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论证市场失灵。只要论证市场失灵,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干预市场。后来,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也是从效率的角度论证干预价格会导致效率下降。

所以,干预主义的错误,本质上是观念的错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对,只是不够根本。哈耶克通过信息分权和自发秩序角度否定干预主义,这已经接近本质了。实际上,反对干预市场,与效率无关,只与人权有关。市场就像语言,是一种自发自生的秩序,是所有人共同参与形成的,不容许任何力量破坏它。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自然法的角度来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有一种自我感知,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这就有了生命权。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属于我们个人所有?我们的大脑、手脚是不是我们个人所有?当然是,这就是最基本的个人产权,不容许被任何人剥夺。接着,我们的大脑、手脚独立创造的财富是不是属于我们个人所有?比如,独立研发的技术,属不属于个人所有?当然属于,再接着往下,你有处置、交换你的财产的自由。你将自己创造的财产与他人相互交换,通过自由协商确定价格,达成交易。这就是自发自生的市场。那么,交换而来的财富是否属于你?当然属于。

所以,生命属于人权的一部分,生命的衍生物也是属于我们个人所有的财产,我们每个人都有处置自己财产的自由,包括用于交换。以个人产权和自由交换为核心的市场,实际上是人权的衍生。它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容许被侵犯、被消灭。所以,反对干预自由市场与效率无关,任何对自由市场的干预都是对人权的侵犯,对自由的侵犯,对生命权和财产权的侵犯,对公平与正义的竞争秩序的侵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七章《论殖民地》中说的很清楚:“禁止一个伟大的人民去对他们自己产物的每一部分进行他们所能从事的一切制造,或禁止按他们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他们的资本和劳动,这是对最神圣的人权的明显的侵犯”。

所以,自由市场需要人权观念,需要保护生命权、财产权与自由的观念。这就是经济学的世界观。这部分我会在第二讲中详细讲到。

Part3

分析方法

接下来看分析方法,核心问题是:自利假设与理性主义是错误的吗?

这个问题经济学一直没有解释清楚。导致了很多误解。凯恩斯主义抓住了这个漏洞抨击传统经济学理论,普通大众也嘲笑经济学家为理想主义者。

我们先看自利假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自利假设做了生动的阐述,后世经济学家基本上继承了这一观点,那就是每个人像面包师一样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行事是最有利的,也就是效率最优的。

不过,很多人将自利等同于经济利益,很多人在道德上很难接受自利的人性假设。更要命的是,经济学家如何证明人的决策是基于自利还是利他呢?人的动机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这就成了一个悬案。

其实,经济学应该跳出人的动机来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自利是宇宙世界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趋利避害。在物质世界中,粒子都是往能量消耗最小的方向运动的。物理学中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动物世界也是如此,具有明显的趋利避害规律。所以,批判人是自利的,就像批判水往低处流一样可笑。边际革命之后,自利表述改为了效用最大化。

但是,经济学家主张的自利原则或效用最大化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张五常说的套套逻辑。经济学家说,按照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行事就是最有利的、效用最大化的。我此刻卖出股票,对我是最有利的;此刻不卖股票,对我也是最有利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套套逻辑的错误属于第二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人的自由决策,不管什么决策,对自己来说都是最有利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人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要命的是,经济学家根本无法证明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还是非理性支配,甚至无法区分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这就给干预主义者提供了机会,凯恩斯拿选美例子来反驳,还提出了动物精神。新凯恩斯主义者,阿克洛夫、席勒用非理性与动物精神将经济学引入歧途。

问题来了,经济学家难道这么无知吗?当然不是,但是如果否定了理性假设,经济学的理论可能就要崩溃了。因为不管是需求理论还是价格理论,其中的逻辑推演都建立在理性行为之上。比如,价格上涨,需求量会下降。这是经济学家面临的难题。

我们的破解办法是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引入三个概念:

一是边际的概念。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的,人寻求的是边际效用最大化,而不是总量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总量效用是无法预期的。这是杰文斯、瓦尔拉斯、门格尔开创的边际主义的贡献。

二是预期的概念。人的选择,包括企业家的决策,是在预期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结果”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你此刻预期股票会上涨可以获利,因而买入股票。但这不等于购买股票一定获利。这是小罗伯特·卢卡斯领导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贡献。

三是过程的概念。时间是世界的一个维度,市场是一个经济过程,理性藏在经济过程之中。人的行为未必是理性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的竞争过程不断地惩罚非理性,奖励理性行为。这种价格奖惩机制促使人的行为趋于理性,这就是进步的源泉。所以,理性人假设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在经济过程中的作用。理性是一种反馈机制,是市场过程与自由竞争的结果。经济过程的贡献属于奥地利学派。

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古典主义、边际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学分析方法: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我将在第三讲中详细讲述。

Part4

核心理论

接下来我们看核心理论,核心问题是:需求理论是否完美?

经济学最为基本的理论之一就是马歇尔提出的需求理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都是围绕着需求理论来写的,弗里德曼价格理论的内核也是需求理论。

为什么需求理论如此重要呢?上面我们讲到,经济学是探索人的经济行为规律的学说。人的经济行为规律,就是衡量成本与收益的行为。马歇尔总结了这种行为的规律,那就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不过,这个理论自从提出来后就遭受了各种质疑和挑战。与马歇尔同一时代的经济学家威克斯蒂德撰写了一本书叫《政治经济学常识》,他在书中指出,随着价格的变化,需求方与供给方会相互转化。比如,随着股票下跌,空方可能会演变为多方,开始补仓或抄底。后来,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受此影响,认为需求曲线有时向上、向下、再向上、然后向下。

其实,威克斯蒂德讨论的是具体的需求方与供给方,而马歇尔讨论的是抽象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并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