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到五岁娃流利背诵并开心讲解古文听听故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538.html

文:Romi妈妈

小古文课上线已经三周了,这三周以来,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用小古文课音频来代替睡前故事播放给Romi听,小家伙一边听一边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发表一堆莫名其妙的见解。

有一天听着《陋室铭》,她突然问我:“妈妈,咱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三室两厅吗?”我说是啊,她老气地感慨了一句:“我们可算是住上三室两厅了!”我这才反应过来,她说的是陋室铭里的内容。

课里说到,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县时,按规定,他的职位应该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差不多理解为咱们现在的三室两厅。结果当地的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又不讨好上司,也不送礼,于是故意刁难他,把他的住房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又小又潮湿。

就这样,我就随便她听,时不时回答一些跳脱的问题,毕竟我也从来没指望她能记住会背诵,就这样开开心心的,有兴趣的去听就很好了。

没想到有一天,她一边在摆弄她的娃娃,一遍在嘴里念念有词地叨叨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嘟嘟囔囔地竟然把整篇《陋室铭》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了!我这叫一个惊喜啊!

为了确定她是理解性背诵,我也给她录了段视频。小家伙居然真的根据文章内容,手舞足蹈的一口气流畅背诵!

背完了,我又尝试着问了问她古文中的意思,没想到,他还真的记住了课程里面的内容,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字词的意思也理解了个八九不离十。

但是,让刚刚满五岁的小孩理解作者那种无奈地住在“陋室”里依旧毫不屈服、苦中作乐的精神,还真有点难度。不管我怎么形容陋室那糟糕的环境,她都说:“可是我觉得很漂亮啊!我喜欢!”好吧,不知道这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无知,还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着急,我拭目以待,毕竟人生的酸甜苦辣只能等她自己慢慢长大,慢慢体会。

看她这么喜欢小古文课,我忍不住问她还喜欢的是哪篇文章啊,她毫不犹豫地说:“木兰辞!”还非得要换上最喜欢的汉服,再给我表演一番。

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来源,《木兰辞》这篇民歌被传颂了上千年,很多人都能够背诵,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其中还有那么多的细节值得推敲和钻研。

比如说“朔气传金柝”,背诵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会在意金柝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的小古文课中对每一个字词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原来金柝竟然是古代*中用的一种铁锅!它又叫刁斗。这种大铁锅三足一柄,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还真是一物多用啊......行*打仗肯定尽量要少带笨重物品,所以将士们肯定是要做到每一件东西都物尽其用,这也是古人的智慧啊!

还有在《卖炭翁》中,太监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换走了一车炭,当年老师解释说这是以物易物,但是唐朝时已经有了货币,为何还要用这种原始的方法呢?

课程中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答:

原来,唐朝时出现了“钱荒”。唐朝初期,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但是铜矿是有限的,勘探开采技术不够发达,铜钱只有那么多,所以人多,钱少,这就是造成钱荒的最初的原因。

但是,当时铜钱数量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的盛行,当时很多铜钱都被信佛的贵族和富人融掉用来打造佛像,铸造铜器,这使得大量的铜钱不再是钱的样子,没法流入市场发挥原本买东西的作用了,所以加剧了钱荒。所以唐朝*府只好规定布也能当钱用,这就是“钱帛兼行制度”。

没有想到吧,一堂小古文课里面竟然还可以学到经济学的知识!而且一点也不枯燥,孩子听得特别入神。

甚至连古老的《扁鹊见蔡桓公》这么生涩的古文,在我们的小古文课里也那么生动有趣,扁鹊和蔡桓公那一问一答的对话,就像说相声似的,把Romi听得哈哈直笑,最后听到蔡桓公死了,她又气得直挥拳头,说:“这蔡桓公也太不懂事了!”一篇小古文,竟然就这么像演戏一样被她学会了!

不但背了下来,她还煞有其事给我解释了一遍蔡桓公的病是怎么慢慢深入骨髓的。

看着Romi抑扬顿挫地背诵古文,我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整个课程,我们的原则就是化繁为简,让小娃们也爱听,也能听懂,让大娃和大人们也有无尽新奇的知识点和引人思索之处。

但我从来没要求她背诵过,只是想把这些有意思的内容,这些了不起的人,流传千百年的事,让她听下来,能够对历史有兴趣,对先贤有所认知。而孩子果真是会出人意料的,她不但听了,也理解了,还能背诵,能讲解!而这一切,都出自她在听历史古文小故事的自然收获和感悟!

其实在着手做小古文通识课的过程中,很多次我都感动落泪,因为古文中有太多发人深思、感人肺腑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咏雪》一文里,描写了东晋宰相谢安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炉说学作诗的场景,其中,才华横溢的谢道韫小小年纪就在人才辈出的谢氏子侄中脱引而出。

这篇小古文只是通过一个很简短的古诗,展现了谢道韫的才华,但是如果不去深究,大家并不知道,谢道韫身为女子,她不但拥有绝顶的才华,还有丝毫不逊于男儿的勇气。

在我们的小古文课中,就讲述了更多关于这位“咏絮之才”的故事:

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虽然同样出身名门,有颜值有才华,两人看上去是一对神仙眷侣,但是王凝之成天求仙问道,不思进取。身为一地长官,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自己避免灾祸。谢道韫劝谏丈夫无用,便亲自招募兵马训练,还身先士卒,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面对敌人,她毫不畏惧,为了保护年方三岁的外孙,她说:“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还好敌人也敬仰谢道韫的名望,不敢杀她,把她送回了家里。从此谢道韫终身隐居。但是,她并没有因为人生受到了重大的挫折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当时文风鼎盛,很多学子们都慕名而来向谢道韫请教学问,谢道韫那时都已经快60岁了,依然风度依旧,她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幕,端坐其后,款款而谈,虽然没有正式收过徒弟,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她教导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对待老师的礼仪尊敬她。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教育始终是“三从四德”,但其实真正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不仅仅谢道韫从小就能和兄长们一样得到最好的教育,在讲文论义中,能和优秀的男性一样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还有在《木兰辞》一课中提到的少女英雄荀灌,13岁武艺精湛,能够临危不惧,受到父亲的信任和委托,孤身一人突出重围,带领救兵解除全城的危机;

甚至连出身贫寒的孟母,也有着非凡的智慧,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在勉强维持生计的同时,不顾劳累周折,三次搬家,教育出了“亚圣”孟子。

曾经有读者问我们:如何教育女孩子?我想说:其实不妨从学习小古文开始,看看古代的杰出女性是在什么样的教育下成长,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起伏,又是如何成功地教育下一代的。

学习完就会发现,真正杰出的女性,所受到的教育,与男性毫无差别。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我们,又怎么能对如何培养孩子以性别区分对待?

当然了,我们的小古文课的宗旨就是:孩子不光要学习古文,了解字词的意思,更要读懂古文想传达的道理,然而,对于这种道理是否要全盘接受和认同?也未必。孩子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就像是《伯牙鼓琴》这篇短短的文章,Romi很快就背诵下来了,但是对于文章中的含义,她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对于孩子提出的不一样观点,我给了她大大的鼓励,因为她在勇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不断的思考!

而实际上,不同的性格造就了每个人为人处事方式的不同。不需要强求孩子赞同作者的意图,也不用试图说服孩子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思考本身就是最可贵的。

在先秦时期,正是不同的见解才铸就了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现在的我们更加应该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才能够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敢于做到与众不同的引领者,而不是唯唯诺诺的附庸者。

从大家的众多反馈和自己对孩子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其实孩子们学习古文时也能看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有的记忆力好,很快就能记忆和背诵;

有的理解力强,对于古文的内容理解地很透彻;

有的善于思考和推理,喜欢研究古文中的知识和原理;

有的想象力丰富,喜欢天马行空地幻想,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任何一种特质都是孩子的优势和天赋,都值得家长去肯定和鼓励。

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背诵古文不是最终的目的,其实,只要坚持下去,经常听,经常读,背诵下来只是早晚的事情。能够从从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中领悟出道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用辩证思维看待古文中的人和事,举一反三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才是学习古文的终极意义。

愿我们和孩子都能够从学习小古文中成长、进步。也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分享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更欢迎大家分享孩子学习的视频,我们将会从大家的分享中选取有意思的内容在公号中分享,并且赠送精美绘本作为奖品。

还没有试听过《节经典小古文通识课》的读者,可以直接扫描下方海报中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