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彩礼,不少人肯定又会认为这是性别歧视,或者讲是封建余孽,其实不然,彩礼的存在有其现实意义。
彩礼的第一个作用是“信号显示”。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女性对男性有很大的依赖性,即男性的赚钱能力决定着女性未来的生存环境,在现代社会,随着女生赚钱机会的增加,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度减小,但在不少农村,女性对男性仍然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但男女之间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即男性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赚钱能力,而女性则对此了解不足。面对人品、性格和素质良莠不齐的男性群体,女性在婚后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即婚前信誓旦旦,婚后实现不了。为减少这种风险,女性及其家人会想方设法找寻信息渠道来了解对方,如通过恋爱和(或)打听等了解男方经济实力和可靠程度。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信息伪装问题,如穿借来的西服去相亲;打听来的消息也未必正确,因为中国人信奉的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在这过程中,彩礼作为一种财富的纯转移,显示着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人际关系,起着“信号显示”作用。同时,彩礼减少了女方及其家庭对男方的考察时间和精力,节约了交易成本。因此,彩礼作为信息传递工具减少了交易中的成本,促使交易的形成,即婚姻关系的确立。
彩礼在婚前起着保护女性和婚约的作用。彩礼并不是在结婚时才支付,按照惯例,从定亲和结婚之间存在一定时间的时差,在这段时差内,如果男方悔婚,女方将不退回彩礼,如果女方悔婚,则彩礼需要退回(乃至加倍退回)。尽管存在着女方悔婚的现象,但男方悔婚的现象更为常见,而且,在中国古代,即使在现在的农村,悔婚对女方所造成的损害是非常之巨大,因为它会影响女性第二次婚约的订立。为此,彩礼加重了男方毁约的风险,保护婚约,即使在男方悔婚的情况下女方也能为第二次婚约的困难得到一定的补偿,这和订婚送钻戒的原理相一致。
宝石联姻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送结婚戒指是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这种习惯只是近年来才形成的,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送这种礼物并不常见。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只是在近年宝石才变成热销品。但是,似乎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起,送订婚戒指就逐渐蔚然成风,在50年代则达到最高峰,从那时候开始就日渐式微。为什么?
经济学玛格丽特.布里尼格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解释。早在年以前,美国48个州中的47个就声明对不履行婚约的情况可以起诉,该民事诉讼规定,如果一位妇女被自己的未婚夫所抛弃,就可以提出起诉,要求赔偿对她所造成的损害,包括各种各样的伤害,其中一个重要的伤害就是处女的失贞。而失去了贞节,就会减少女人在婚姻市场上结婚的机会。因为男人们不愿意与那些曾经与其他男人睡过觉的女人结婚,而在订婚伴侣之间发生性行为是屡见不鲜的事。对破坏婚约提出诉讼的做法使过去男性勾引女性然后再将其抛弃的做法得到了抑制,而这些情形往往又是歌曲或故事中不朽的主题。
在-年期间,各个州废除了针对毁约的诉讼规定,这涉及到美国大约一半左右的人口,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还有针对毁约可提出诉讼这一说。布里尼格认为,送贵重订婚戒指的习惯是作为一种替代形式出现的----这是针对承诺变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采取的一种具有抵押性质的做法,如果男方提出解除婚约,那么女方有权不交还戒指。根据宝石进口、人口的收入、结婚率和法律变更等相关数据的实证证明了布里尼格的推断。诉讼和送宝石订婚戒指都是解决毁约问题的方法,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不断变化的性道德观点已经消除了毁约问题,从而也就使送宝石订婚戒指的做法逐渐由盛转衰。
(戴维﹒费里德曼《费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第页,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年)
彩礼起着稳定婚姻的作用。彩礼中的部分乃至全部都会以陪嫁品的形式进入新婚后的小家庭,它增加了夫妻双方的共有财产。婚后的一段时间是组建家庭的男女双方相互适应对方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婚姻解体的可能性要大于进入稳定期后的婚姻解体的可能性。婚姻是否解体和是否结婚一样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而双方的共有财产是维系婚姻的重要保证之一,因为从司法判决还是社会惯例看,在离婚过程中,无过错的一方所得到家庭共有财产一般会多于有过程的一方,因此,彩礼在婚姻市场起着抵押品的作用,能有效地保护婚姻契约的实施,增加了家庭解体成本,也减少了婚姻解体的可能性。
huawei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