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是我一个刚搬新家的朋友。
她向我抱怨,隔壁邻居总是在大半夜打呼噜特别响,玩游戏也总是喊喊杀杀的到后半夜。自己白天工作一整天,累的不行,晚上还不能好好休息,简直要神经衰弱了。
我直接就怒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应该直接敲门质问他,让他别那么大声打扰到你休息。
但她好像想都没想,直接就拒绝了我,说:还是算了吧,都是邻居,不好伤了和气。
她继续说,平时上班的时候都是麻烦邻居代收的快递,逢年过节回老家的时候,自己养的猫也是寄养在邻居家。
当时我就很郁闷,感觉我好像是破坏他们邻里感情的坏人,而跟她最亲近的人仿佛不是我,而是那个打扰她休息的邻居。
02
曾经读过一个经济学家的书,看完他的分析之后,不由地感慨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简直就是隔壁老王嘛。
其中一个例子记得最为深刻:社会学家发现,在调查“谁是你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时,有相当多的美国人的回答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隔壁邻居。”
当时就感觉很有趣,也觉得有点意外,微微一想,难道是命运的缘故,把气味相近、情投意合、王八绿豆、肝胆相照的人,两个两个的安排比邻而居。这样想想自己都感觉有点太琼瑶电视剧的感觉。
对于比邻而居的两户人家,因为碰面交往的机会比较多,自然比较容彼此了解,包括优点和缺点。因为了解,也就比较能将心比心,比较容易欣赏别人的优点和包容对方的缺点。因此,日久生情的,多半都会是成为常在一起的人。
最重要的,每个家庭都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能够帮上忙的,通常都是自己的邻居。彼此雪中送炭,自然容易患难见真情。
但同时经济学家也给出另外一种解释,说这种邻里关系并不是一种永恒的状态。因为比邻而居,所以天天碰面,也少不了会有一些利害与共的事情——花园草坪、树木延伸过界等等,要处理这些共同事务,变得麻烦得许多。
换句话说:邻居之间彼此关系不好的成本很高,对双方都不好。因此,在所有这些直接间接、有形无形的因素影响之下,对双方都不好。所以很多比邻而居的人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衡量这些利弊得失(成本效益),然后“自然而然”的成为最好的朋友。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人是环境的动物”其实是很模糊的说法,“人是成本效益的动物”才是精确又实在的描述。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才能解释为什么人会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行为:
一方面,人会自觉地辨别环境中各种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然后有意无意地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取舍;
另一方面,当环境里面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也会根据新的相关因素调整自己的举止。
03
生活中,你是不是有时候也遇到过这些疑惑呢?
在装修新房时,你是否和家人争论过要多大的厨房?
胡同口那家没什么人光顾的面馆,为什么还能一直开下去?
看起来差不多的冰淇淋,为什么有的卖一个球八块,有的两个球才卖十块?
亲人朋友结婚、生小孩,为什么大家都要送红包?
恋爱中的女孩,为什么第一次约会时抿嘴浅笑,而第十次约会就可以开怀大笑呢?
这些生活中的小疑问,你肯定或多或少地遇到过,你是否可以应对自如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呢?你是否意识到,这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都与经济学有关呢?
如果你读了熊秉元教授的《生活经济学》系列,就会明白,经济学知识就在你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是经济学的影子,拥有经济学思维,你就会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活得有多赚。
04熊秉元是谁?
他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在华人的经济学界,与张五常、*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人称“巨侠”。他的文章曾入选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现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他是大陆、香港、台湾主要的几个大学法学院里第一位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
曾被“吉尼斯”亚洲中心评为台湾“生最多博士妈妈”就是熊秉元的母亲,以小学老师的微薄工资培养出5个博士子女。
他的父亲,在退休二十年之后,居然以86岁高龄考上硕士,90岁又考上博士。更有意思的是,“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也是由这位终身学习的老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写的。
熊家三代共有十余名博士,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熊秉元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经济系,在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
05为什么要学点儿经济学?
经济学向来被认为是“庙堂”学问,高不可测,“只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此,我们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经济学讨论的就是商品、劳务、贸易、货币、价格、市场等等与“金钱”相关的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学问。
这样的学问,对于*策制定者来说,当然非常重要。但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市场的参与者:购物消费时,我们会接触到“价格”“税收”;在企业里工作时,我们面临“市场”“贸易”;在学校里读书时,我们无意中在和“财*”“公共选择”打交道。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学点儿经济学,能知晓更多与此相关的生活小技巧,少走一些弯路,避免一些不必要发生的错误。
经济学除了是探讨经济活动的学问之外,也有一套稳定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方法。社会科学中唯一称得上是“科学”的学科便是经济学,原因也正在于此。这套分析工具和思维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处理一般的经济问题,更可以用来处理“非经济”的问题。
人的一生中,总会面临一些重要的选择。到底是选择什么样的丈夫或妻子?到底是选择在哪一个城市生活?到底是生几个孩子?到底要不要换一个其他行业的工作?
读了《生活经济学》系列,你就会明白,在这些重要时刻,自己究竟该如何决策。如果每个人都能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那么你决策的质量会大幅提高,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幸福。
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问题的问题,自己也可以轻松应答,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为什么名牌包的价格那么高却还是有很多人争相购买?
有了子女后,年轻的妈妈是要留在家中照顾小朋友,还是要继续工作?
面对总是吵着要新玩具的孩子,要怎么劝说?
经济学就如同智能手机,学会了它,你就能把生活过得更加经济便利,也会让你拥有“经济学家”般睿智精明的的思维方式。
06经济学其实可以很简单
熊秉元曾提到,自己在教学时碰到过很多次这种情况:老师讲了某个概念后,请学生试着举例子,这时一般有70%的学生会楞住。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术语、数学、图表,吓退了很多想要学习经济学的人。
但熊秉元始终相信,“真佛只讲家常话,道理可以浅中求”。他的文章,不要说是随笔,就算是论文,也力求写得平白如话。经济学的道理,不一定要用复杂的数学来推导,只需要用身边的小事就可以阐明。
读他的书,你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基础,因为他已经把经济学的道理化入了一件件琐事、一个个故事里。
从一个故事出发,抽丝剥茧的阐述其中包含的经济学知识,让你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禁感慨“我也遇到过这种状况”。
熊秉元选择了最平实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大小事,以经济学的视角层层拆解,对准普罗大众的需要。他表示自己有双重身份,是经济学家,也是教育家,但他的教育功能并不应该只发挥在学生身上,更希望在社会大众身上。在写作上,他希望将自己隐藏,把情感抽离,客观地分析及观察身处的社会,他说:“重要的不是我,而是展现出来的世界观。”
——香港《明报》
读熊秉元教授的书,仿佛是遇到一位温和的老友,香茶一杯,清风入怀,听他絮絮道来,讲到妙处,宾主会心一笑,不觉碧山已暮。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
熊秉元生活经济学4册套装
《生活的经济解释》《优雅的理性》《效益的源泉》《解释的工具》
今日优惠价:元
原价元(立省45元)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购买
经济学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冰冷无用,它是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懂得一点生活经济学,或许不能立刻让我们升职加薪,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通过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想知道怎样走进经济学的圈子吗?
想知道怎样解释生活中的经济困惑吗?
熊秉元带你一起走进身边的经济学。
一、《生活的经济解释》
“完美匹配国人生活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生活的经济解释》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经济学的起点,是一本调动人们对生活进行思考的引导书。
正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经济学也有“诗和远方”。“经济学不只探讨商品、劳务、市场,还探讨更多的社会现象”,旨在向读者展现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社会生活中的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
本书分4部分,共54篇文章,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治、说法律,让你轻松拥有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
二、《优雅的理性》
“带你在生活中学习优雅的经济学”
“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是这本书的出发点。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而“优雅”则指的是要以从容不迫、心平气和的心态面对诸多变动中的社会现象。
在这本书里,有经济学家的小聪明,也有生活中小故事的温情。
本书没有抽象的理论、模型和数据,而是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原理,教你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活。看懂生活故事背后经济学逻辑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因为工作上和同事闹的别扭,自己感觉到不爽,可是用经济学的算计来说,不爽的情绪带来了很多成本:自己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同事沟通难度加大,而如果解决其中的误解化开自己的心结,同时得到同事的理解,则能收到很多的好效果,何乐而不为?
所以,用经济学来“算计生活”,用人生观来思考,通过增加思考影响我们自己的事业和命运,是本书希望能为读者达到的目的。
三、《效益的源泉》
“掌握经济学思维,找到财富的源泉”
在生活中,一般人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不同价值间的冲突和取舍。
比如,到底让自己的小朋友读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住在市区还是郊区,看日报还是晚报,听音乐还是新闻?
生活小事或国家大事,本质上都是价值之间的冲突和取舍。
所以这本书里要介绍给读者的,就是如何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社会的价值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儒家思想为什么可以成为华人世界传统文化的主流?
为了追求公平和正义,是否可以不计任何代价?
佛法中所讲的“离相无住”应该做何解释?
《效益的源泉》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价值的视角。
四、《解释的工具》
“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解释的工具》重点向读者介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然后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由此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判断。
书中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是因为不懂生存需要的规则。
熊秉元生活经济学4册套装
《生活的经济解释》《优雅的理性》《效益的源泉》《解释的工具》
今日优惠价:元
原价元(立省45元)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购买
和熊秉元一起学习经济学知识,
让自己在生活中解惑、明智,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好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