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方法论的学说不是经济学,无学派性的理论 [复制链接]

1#
《经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序言文/立春本书不是出于在哲学方面有所表达论述的需要而写就的。它只是我在经济学上的倾力之作《经济科学原理及理论》系列著述中方法论方面的综述,是我个人经济学思想及见解的表达体现。当然,任何探索理论的、科学的课题内容必然都会触及或进入到哲学思考的范畴,但本人在哲学方面的学养只是在宇宙论、认识论以及语言学三个方面略知一二,满足于在一个连贯自洽的框架和体系中,承接人类先哲们的优秀思想成果而已,不可能有些许的新议和探索。在陈述人类先哲们的思想主张时,我总是在努力展现一个思想体系的完整主题及其建构特性,并不是为了展示一个史学性的事实。所以请读者原谅我并不总是屡屡提及那些伟大思想所有者如雷贯耳的名字,除非有必要如此。我所关心的是一个由大师们共同建构的思想体系是怎样的,而非是休谟怎么说,康德怎么说,波普尔怎么说,库恩怎么说的具体内容。因为事情原本是为了追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脉络,从而使得那些思想大师被找到,被阅读,被提及,而不是因为仿佛博览群书、貌似学贯中西地展示一番之后,凑巧顺带地挖掘出一个连贯的思想脉络。真实的情况是我通过长年累月频繁地思考,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接受他人严谨、缜密的思考成果,用以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填补、完善、修正和验证,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除非某个思想成果自带的鲜明印记不会在融合过程中被淡去,所以那些嵌入到体系中的思想构件会自然地铭刻着那些闪光的名字,否则学术思想在无我心态下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是无他的。在我的认知世界里,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本应就是一个无我、无他的共同体作品,是人类知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个人的头脑中的具体映射。在追求真知、真理的过程中必须破除佛家定义的那种“我执”意识,“我执”是一个人的修行之敌,自然也是求知、求真之敌,是人以正确方法和方向进行思考的干扰、破坏因素。我不会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系统地精准的认识就产生出“我执”的理由,思想者只为思想而生,自恋的人格容易生长“我执”意识,无法以思想为使命。因为思想成果从本质上讲不过是“拿来主义”基础上的消化吸收而已。我不会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自然延伸、扩展时,因为一些人物名望颇高的缘故而不加鉴别地塞进一些与体系不兼容、令体系不自洽的理论成分,因为科学的质疑能力和建构能力都须凭借逻辑思辨的基本功,凭借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思考方法,以及背后的认识论、方法论思想。我不想在对思想、理论的阐释中,因为提及了某个伟大先哲的名字而令人误以为之后的理论就是对该人物思想全盘接纳的产物,我所接受的任何理论结论、思想成果,都是有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都是能够使得既有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至少也应该能够保持现有体系有足够的兼容性。我希望能够与其他所有求知求真的人,在学术态度上都是一样的无他和忘我,不唯名人权威,不夹自我偏好。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经济科学,在它们的哲学根基上,我不认为应该存在什么独有的方法,尽管我使用了某些方法,但我依然认为这是自由地使用任何方法的具体结果而已。在人文社会领域,除了来源于信仰的是非标准以外,我们唯一能够凭借的理性根基只能是人类的逻辑心智能力。从应然王国努力地去谋求良好的实然王国,这既是求知求真的目标也是求真求知的路径。在学术人格上首先构建出一个自由奔放、无拘无惧的自由意志,才能够作为一个思想者或独立自主的知识分子。要想成为一个经济学家,首先在意识上就不能依附和屈服于任何人世间力量体现的事物。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思考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不可能超脱出人类固有的认知能力,不可能跳出逻辑规则框架。任何违背逻辑的论断,无论是“发现”也好,“猜想”也罢,都不可能以稳固的形态被人类知识共同体所认同,不可能以一般性的知识形式,被不同人群以相同的方式接纳。对于存在有进一步的发现即可填补缺失逻辑链可能性的认知、猜想、假说或学说,只能是以一种特殊的、暂时的形态被人们记录和记忆。验证正确与否,准确与否,精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逻辑,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万物的能力得益于先验的逻辑心智,同时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不可克服和逾越的巨大障碍,也是缘于人类的逻辑心智的羁绊。不论是消极悲观的不可知论,还是盲目狂妄的理性主义,都是人类生命活动系统的破坏性因素;克服无知困境的强大力量源泉,还有抑制摈弃理性僭越狂妄的理由依据,必须凭靠信仰。信仰既是人类理性的边界,也是人类理性的基石。如果我们设想人类中存在着一个知识共同体的话,那么这个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数量如同宇宙天体的数量一般浩瀚,我们每个人穷极一生所可能获得到的知识只能是沧海中一粟。无知是常态,无知之处难免错谬丛生;无知并不丑陋,但无知到丝毫不觉无知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而如果以无知之行有意对抗有知之举,则是丑陋和异常了。人的一生整个历程都是在消耗有序物质,消耗能源,用以对抗失序和混沌即所谓“熵增”,这其实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以求知、求真来实现熵减、对抗熵增的效率是最高的。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任何压制信息传播、隐瞒真相、阻碍人类知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作为的意图和行为,都是罪恶的,是反人类的。自从18世纪中页先后有两部系统地阐述经济世界现象及规律的大部头著述出版,以及伴随而来的人类社会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爆发性增长,标志着经济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诞生至今多年的发展进程是令人遗憾的。在经济学领域无论是其哲学思想还是理论体系,都不具有麦克斯韦-牛顿经典体系对物理学世界所作出的创世纪贡献水平,与哥本哈根学派-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体系的贡献相比,更是难以对比,不可同日而语。人类多年的经济理论探索历程徘徊于低认识层次以及不同学说流派所特有的不同谬误之间的纷争和角力。或者可以说,在系统学思想及学科诞生前年里的“传统经济学”,始终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和水平之中。在经济学科理论起伏反复、踌躇未前的这年里,倒也不是没有足以推动历史的、可供人类作为构建经济世界认知体系大厦基石的卓越贡献及人物,恰恰相反,他们人数众多如璀璨的群星。其中不乏有一语道破天机之功的人物,比如斯密、李嘉图、帕累托、小穆勒、萨伊、巴斯夏、庞巴维克、维塞尔、奈特、维克塞尔、拉赫曼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其贡献对经济学理论向经济科学发展至为重要的伟大学者,他就是哈耶克。他在整个传统经济学年的历史中,其真正应有的地位当如繁星闪烁的夜空中皓月一般地存在。这样说并非是因为他获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奖项对于经济学家所应进行的历史性、思想性、学术性地评价来说,几乎没有价值。哈耶克的价值在于他哲学思想水平的高度。相对其他贡献卓著的经济学家来说,哈耶克的贡献不仅是认识发现性的、理论完善性的,主要还是思想性的。以其统驭理论体系全局,桥接传统与现代的认知,这种高度在此领域里迄今为止是没有人能够企及、接近的。经济学本应成为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共同居于科学殿堂。然而至今作为人文社会领域里的上位学科,经济学至今仍然是一种缺乏共识、争论不休、流派纷呈、观点各异甚至对立,同时也缺乏解释力的学说杂合体。经济学至今无法作为经济科学被世人认同,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学缺少一般性的、稳固的、被学术界共同认可的一套方法及方法学,是其中重要的学术性原因。纵观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学发展史,其得失之关键,就在于经济学家们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