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务研究浅谈乡村振兴与移动支付 [复制链接]

1#

作者

谭华舟供职于太仓农商银行

责任编辑

葛辛晶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自21世纪以来第18次指导“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凭借操作方便快捷等优势,在农村地区广受青睐并得以迅速发展,并在加强农村民生保障、助力精准脱贫、推动金融普惠、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打破农业落后的“宿命论”。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质量不高、产业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农民与新生产力发展不适、民生领域基础薄弱、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不可持续,严重影响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中,生活富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兴旺是基础和重点,二者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的重要前提。要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必然意味着农村地区整体脱贫,乡村居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能够实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产生强大购买力。而这也必然要求在农村地区能以兴旺发达的产业为载体,创造出更多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逐渐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我国乡村落后源于产业落后。人口与土地资源长期矛盾、小农经济制约规模化发展“靠天吃饭”问题严重等问题,导致我国农业发展落后。要提振农业发展就必须创新农业发展路子,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推进,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借鉴意义的先进经验,走出一条条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新道路。无论是当前的城镇化发展,还是新型农村建设,抑或是新型农业组织参与,以及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归根到底都得益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农村经济实现“互联网+”转型。根据马克思*治经济学原理,劳动生产率主要受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制约。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关系对农村社会的持续渗透,以及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借势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直销等新方式,使部分农村经济走上了“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发展之路。新型种养殖农户、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并依托移动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将各类农村生产要素进行供应链、产业链重组,使得大量的电商村、涉农直销平台应运而生,传统农民逐渐转变为新时代农村网民,推动了农家乐、乡村游、小镇民宿、乡村康养和农业产业园等新型农业发展,从而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新的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生产关系得到逐步建立。

*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改造并创建起一套新的生产函数,不同程度地把新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发展动力。”在新的形势下,互联网科技、供应链金融、移动支付等新的技术和服务手段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正是上述的创新“新组合”。

移动支付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多*策引导农村移动支付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部、农业农村部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等适农新兴支付方式,对各类面向农村地区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给予鼓励和支持,继续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三农”领域延伸。推动支付结算从农民生活方面不断扩大至农业购、产、销等环节,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支持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电商开展信贷和支付创新,打通线上农业资金链条。积极引导更多人员、机具、产品等支付资源向农村倾斜。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移动支付助力突破农村经济发展不均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逐步走向产业发展新道路,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各地自然、地理、产业等基础条件各有差异,农村地区发展极为不均。大部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发展规模化农村产业的条件。一方面因为发展底子薄,产业形态往往限于农家乐、小门市、小工厂、初加工作坊等;另一方面囿于有限的乡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恶劣的地形条件、历史积累不足等基本现实,无力承接外部规模化的产业转移,规模化集中开发难度也不现实。

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要实现产业兴旺有两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是推动县域规模产业大发展,为乡村发展搭台,提供支撑和配套。二是根据各地环境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县域规模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产业园经济,充分利用县域相对城市在人力、生产、生活、物流等方面显著的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通过产业链条牵引,带动农业产业从单一农产品种养、销售到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转变,拉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并通过入股分红、劳务合作、投资利润等形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成果。而通过发挥各地自然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村镇,形成山区林果畜牧、平原粮棉麦稻、生态观光旅游等差异化乡村发展新格局,走小规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图1)。

图1移动支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传机制

移动支付作为新的生产工具,直接服务于新型农村经济生产关系下的商品交易流通,推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整个产业体系建立,提增农村居民生活富裕获得感。无论是规模化发展还是特色化发展,移动支付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广覆盖、操作便捷、服务高效以及价值可深入挖掘等优点,在农资材料的配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流转、供应链衔接等环节中,充当宝贵的润滑剂作用,不仅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的流转效率,也提升乡村地区生产经营要素从上游厂商到供销机构,再到最终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效率,达到降本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等目标,扩大农村产品品牌影响力。

移动支付探索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当前,国家已成立乡村振兴局,建议在其牵头下建立起涵盖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部际联席会议,加强顶层组织领导,实现信息互通和工作协调,更好发挥移动支付服务民生保障的作用。

从基层落实上加强多方协同推进。移动支付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项普惠工程,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引导和发挥好广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村镇银行需各自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信息、网点覆盖面、人亲地熟等禀赋优势,形成提升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服务的合力。

从实际需求上加强支付服务创新。积极研发特色移动终端,大力推广适农支付功能。新产品和服务重点满足以下需求:一是特色化,充分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收购等特色支付需求。二是多样化,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服务多场景的支付需要。三是简便化,依托生物识别技术,针对村民开发界面简、流程简、直观易操作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可用性。四是安全化,提高支付服务安全,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用户安全认知,防范资金损失。

从环境建设上加强激励考核引导。一方面,采取财*支持、税收减免、贡献奖励等激励措施,提升支付服务主体的投资意愿,促进移动支付资源向农村配置。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奖罚分明,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加强服务监管,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激活农村移动支付市场。

—推荐阅读—

如何行使信贷审批上的行长一票否决权?

唱出沂蒙山小调里的支付曲

《中国金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专栏|邵伏*:汇聚支付产业扶贫助农强大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