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405/4603781.html年,本栏目主持陆新之与好友汤大友(笔名填下乌贼)联合出版了一本《金庸笔下的经济学》,反响热烈。
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金庸小说读者了解到金庸小说更多不为人知的内涵一面,也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经典故事案例了解经济学。
经济学跟金庸有什么关系?怎么从经济学角度看金庸?
今天本栏目请来汤大友,他将亲自出镜来跟大家讲讲写作《金庸笔下的经济学》那些事儿,带大家一起透过小说看人情、看历史,更看经济学。
汤大友:男,浙江人,民主*派人士,金庸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爱好广泛,涉猎颇多,对历史人文、古代建筑、考古采风、漆器钱币有所钻研。著有《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再版)与《人性与世情:水浒传可以这么读》(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等作品。
一、金庸小说的经济内涵
话说“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这是形容宋代词人柳永作品流传之广以及普遍受人喜爱的。金庸的小说可谓也是受到普天之下、四海列国数以亿计人的喜爱。
其内容包括万象、博大精深,涵盖了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星象占卜等领域。但是大家肯定想不到很多经济学概念、常识也蕴含其中。
例如金庸小说中两个性情最纯粹质朴的人——小龙女和郭靖,你留意到他们初涉人间连最简单的市场交易常识都没概念了吗?
小龙女初出古墓,肚子饿了下馆子吃饭都是不付钱的,当然这一举动让店主、小二儿都看呆了,但是没办法,鉴于小龙女青春明丽颜值高,也没什么后果,店主都是大气地看着她挥一挥衣袖离开,从不上来为难她。
但郭靖就没这么好运气了。他离开大漠初入中原时,在踏足的第一个城市现河北张家口遇见了扮作乞丐的*蓉,偶遇之后好心请*吃饭,但是没想到一番排场下来,一顿饭就吃掉了19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两万多。可见厉害如郭靖,他早期也是全然没有经济学概念的。
当然最后这两位小说人物也都学会了吃饭、购物要付钱,要用足够的金银货币交易。
如果说以上只是一些浅显的经济学案例,那么另一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就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专业概念。
例如小说主人公萧峰杏子林扑灭丐帮的造反派全冠清的队伍,以及萧做辽国南院大王的时候帮耶律洪基平息楚王父子的叛乱,这两次平叛战役,他均是擒贼先擒王一举成功,这就涉及到了经济学里面的奥卡姆剃刀原理,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高效简洁。
同样这一原理也被萧峰的义弟段誉和虚竹活学活用照样学样学了去,比如在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率领大*围剿萧峰的时候,他们闯进千*万马率先生擒了耶律洪基,逼得辽帝折箭为誓终身不侵宋土。
花最小的代价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获得最好的结果,他们三兄弟正是用奥卡姆剃刀原理解决了纷争,还在千*万马之中潇洒取胜。
擒贼擒王、奥卡姆剃刀,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在经济学里这样的智慧比比皆是,大家比别人先领略理解了,办事逻辑会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半功倍。全书20多万字50多个案例,皆是在有趣的小说故事、江湖恩仇里看经济学,浅入干货出,让人意犹未尽学知识。
二、创作中遇到的困难
问题1:文献资料争议大
在一些早期文献资料中,有些观点是对立的,比如《碧血剑》中的一个人物祖大寿,在小说中他起初是明朝边关名将,是小说主人公袁承志的生父,在历史上他是袁崇焕的爱将,在袁蒙冤入狱后,他最终倒戈投奔了满清阵营,成为努尔哈赤、皇太极手下的得力干将。
可对于他到底是不是汉奸这个问题,文献资料上众说纷纭。因为在历史记录上他是投了两次降,还挺有戏剧性的,第一次是假投降,从满清回到明朝大本营后,他又立刻拿起武器上战场反清,后来明清双方实力对比太过悬殊,他最终还是再一次投降了。
所以遇到这种蛮有争议的事件怎么办?一般少不了咨询达人、专家,或者看一些读者的反馈,三人行必有我师,多方交流多方比较,博采众长,才能创作一个证据性高、比较权威的跟经济学有关的著作。
最后我觉得还是要尊重原著作者金庸先生的原意,他在小说里让主人公袁承志叫了祖大寿一声祖叔叔,这个态度就说明他还是认可祖大寿的,至少证明祖大寿跟吴三桂还是有本质区别。
问题2:资料缺乏,实地追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一本历史+财经图书的创作过程中,也离不开多去实地走走,尤其是金庸小说涉及到的场景地非常多。
我写作过程中除了多去一些博物馆看实物来加深下笔的流畅性外,还专门有假期就走访金庸小说里涵盖的地理区域,前前后后考察了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少林寺,还有陕西户县的重阳宫、终南山、活死人墓等。
活死人墓是真实存在的,当然它面积没小说中那么宽广,也没有机关,它是一个很小的墓穴,占地1平方米左右,里面是空的。
实际上实地追寻是因为看了小说对那些经典的场景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有意思的是去到实地后再结合历史、小说,更会体味到异常有趣的意味。比如我去过的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的耶律洪基皇陵,站在那里真是百感涌上心头。
我对耶律洪基这个人比较有好感,历史上的耶律洪基完全不是小说中写的那样穷兵黩武,他是一个非常汉化、亲宋的皇帝,等于是儒派皇帝、鸽派皇帝、和平皇帝,他对北宋王朝一直比较友好。
当我站在他一生终点的时候,顿然觉得其实历史上这个真实人物就静悄悄地在我们面前,历经几百年、上千年一直都没有变过,这种深刻感受和内心的共鸣是在图书馆在文献中体会不到的。
再比如陆新之老师提到的他去白马寺,身临其境意识到整个中国的佛教就是从那里传扬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就从那里开始,进而影响几亿几十亿多人,就会有非常震撼的感受,觉得传道者就在自己方圆几米、几十米的地方,觉得那里的一培土都意义非凡。
这都是同理,也就是历史发生过不是空留环境场域,它还是会留下些痕迹在那个地方,这在网上在文字中看不到,需要去实地走走。
接下来我想去中亚五国,即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段郭靖大破花剌子模国都撒马尔罕的情节,那个地方就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所以有机会我想去看一下当年郭靖大*西征的路线。
中亚五国也是《倚天屠龙记》阴险的山中老人的鹰巢所在地。
另外我还想去文莱看看,它是小说《碧血剑》中袁承志离开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江山,带领中原群雄最后归宿的地方。
三、怪众生太美丽
当下时间,不知名的网络小说、王者荣耀等游戏横行,金庸小说过时了吗?它还有哪些市场价值?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武侠没落的年代,现在网络上金庸圈的主力大都是70后80后,尤其是92年到72年这一年龄段的写手、读者特别多,也就是26岁到46岁的人们。
金庸迷也有低于26岁的读者,但是他们大都忙于学业,不像我们中学时把读金庸当作忙碌中的消遣,所以金庸小说读者总体数量还是在萎缩。
但是作为一个实打实的金庸迷,我觉得金庸还是很有市场的,从当下众多的金庸研究流派中就能看出一二。
现在研究金庸的人主要有两大派。
第一是学院派,即大专院校里搞研究的一批学者,比如北大的严家炎、安徽的陈墨,还有孔庆东、陈平原、冯其庸等这一拨人。他们研究金庸,有的人私下里和金庸也是忘年之交。他们重考据、论学理、多探讨、有成果,总之就是能登大雅之堂也能成一派领袖。他们很多人的著作在书店里都能找到。
第二就是网络派,比如大脸师太、刘国重、陈志明、叶克飞、新垣平等等,还有比较知名的六神磊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