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思想是什么,用学术理论 [复制链接]

1#

引言

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思想是什么,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知道,古典经济学是产生于17世纪中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着处于上升阶段的工业阶层对利益的需求。

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目的,反对国家干涉社会经济生活,主张贸易自由和自由竞争。其理论包含丰富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集中表达了这一思想。

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思想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的思想。亚当·斯密提出政府要尽少干涉市场经济,由市场自觉调节,主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活动,提倡市场自由调节和竞争发展,指出政府过多干预则会降低市场经济效率。

最终使社会经济付出较高的代价,因而政府只需发挥“守夜人”角色,减少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干涉。他提出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获得最高的价值,但一般来说,人们既不想要提高公共福祉,也不知道提高的公共福祉的效益有多高。

人们所追逐的只不过是他自身的享乐和自身的利益,而在他这么做的同时,将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去指引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但这种目标绝不是他真正渴望的东西,但他却在追逐自身的利益的同时,经常性的促进了社会效益,这产生的作用比他在真正提高效益时,所取得的作用还要大”。

这说明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市场发展,反对政府干涉,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配置资源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提出社会分工能有效分配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思想。他阐释社会分工能促进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他指出:“促进生产力的最大改进及其任何生产活动所显现的技能与熟练程度,究其原因似乎均源于分工结果。”

通过社会分工发展带来的好处,一是分工使工人的工作程序变得更加简单化,大大减小了工人工作的困难程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人劳作的熟练度。二是分工减少了因岗位变换带来的时间浪费,使得工人劳作的效率得以提升。三是工人加快改进和发明机器,使得劳作程序更加简单,从而为解放劳动力资源,转而去使用机器提供了条件。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社会分工能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他认为正是由于分工有各种好处,所以不同的行业之间有不同的分配。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极高的,那么该国所有产业的分工就一般也会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此,斯密认为正是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个人的劳动日益走向社会性,从而使得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东西,每一种商品都凝结了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性劳动,而正是由于分工进行所形成的劳动人员之间的互相依存性使得整个社会各人员都凝聚成了一种你我之间密切连接的和谐的社会整体。

因此,通过分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大大增加了社会财富,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第三,主张开展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控制贸易经济行为和反对传统贸易垄断。亚当·斯密指出,在不同国家间的分工发展则会形成国际分工,其好处主要有,各个国家都能在本国所具有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下,根据各自的生产需要进行社会分工和交换,从而使得各国的社会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这必然能够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同时,他主张反对传统贸易垄断,这是由于各种通商条约和殖民条约都很大程度的侵犯了人民百姓的利益,由此,他明确提出实行经济自由贸易思想。

因此,他极大的抨击了地区内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指出市场上产品需求受其影响,从而导致某一类产品因增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使得市场价格相对提升,也就无法充分地满足有效需求。因此,他极大的抨击了地区内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指出市场上产品需求受其影响,从而导致某一类产品因增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使得市场价格相对提升,也就无法充分满足有效需求。

不过,自由贸易经济下,若某一商品可以获取较大的利润,会不断的涌入新的竞争者,以最终达到供求平衡,从而完全满足有效需求。也就是说,自由贸易竞争可以很好的推动商品供求买卖,能够促进财富积累。所以,开展自由贸易能够更好的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空想社会主义关于资源配置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16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早期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理论表现。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代表。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政府状态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和经济制度,主张未来社会必须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有计划生产等措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的思想。

第一,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政府状态,指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开始向其他产业转移,资本冲突和资产阶级矛盾越来越突出。

以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政府状态。欧文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不断发展,而市场交换范围却在不断缩小,因而他无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傅立叶指出由于社会生产是分散进行的,商品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会产生市场竞争行为,因而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中,所以他提出生产的分散性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的出现。此外,他指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过剩。

圣西门指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经济自由引起的,只有通过合理计划组织经济才能消灭这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可见,由经济危机引起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从而导致了社会资源和资本生产过剩,无法得到有效分配,造成了严重的资本和劳动力浪费,导致社会资源比例关系不协调。

第二,主张未来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有计划组织生产,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的思想。傅立叶指出在以自愿参加为原则的和谐制度下产生的协作组织,也称为“法郎吉”,在这里其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具有较高的组织性。

圣西门创设的实业制度又称协作制,提出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并对社会各个方面提出明确合理的工作规划,注重组织内的分工与合作,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欧文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进行集体劳动的部门,称为公社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没有阶级和剥削压迫,其生产目的是为满足公社成员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与上述两人为追求利益而进行生产的目的大不相同。

因此,未来社会实行有计划的组织生产,能够推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享受到利益,缓解阶级矛盾,从而逐步推动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资源配置思想

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分工理论的初步阐发体现了其对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