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经济史,不能被忽视的宝贵经验
回顾中国逐步进入全球市场经济浪潮,确实是一波三折。
当初的鸦片战争,起因也仅仅是一场贸易战。因为大清握有当时面向消费端的先进制造业,茶叶、瓷器等,但是,却不需要英国先进制造业纺织品;而大英帝国强烈渴望大清的产品。
这种需求高度不对等国际贸易关系,结果自然是大英帝国的严重贸易赤字,甚至东印度公司一度出现严重的亏损,难以为继。
最后,大英帝国找到了平衡贸易赤字的办法,卖鸦片给大清,从而一举扭转了这样的格局。
大清之所以愿意派林则徐去禁烟,自然是林则徐的那段话,数十载之后,大清就没有足够的税基,也没有足够的兵源了。
这段话堪称牛逼,但是,历史学家的解毒很不深刻。如果将后来几十年的历史贯穿起来看,这句话完全可以如此解释:
大清的财税将受困于对外贸易赤字、国内税基垮塌两股力量的推动。
事实上,这场起于贸易纷争的灾难,在后续的历史演绎中,确实是按照这个逻辑去演绎的。只不过,其演绎出来的戏码,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林则徐灭烟,后续变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战争后的赔款、开放进出口港口等举措,瞬间将早已捉襟见肘的大清财政变得更加破败不堪。
自从嘉庆扳倒和珅后,看似一下子国库里全是钱,其实这个举动是巨大的祸害。
为了维稳官僚体系的利益,不断向民间抽税,引发的民怨起义,又不得不花钱去镇压。
所以,到嘉庆朝结束的时候,其实国库的盈余早就不多了。
大清长期的榨干民间储蓄的做法,使得其税基早就是严重不稳,民间没有消费能力,生产的东西也卖不掉,经济承压巨大,进而加速度的引发大清财税的长期压力。
等到道光上台的时候,其实大清国库早就是千疮百孔,和珅家收来的银子不仅不够,而且,还要想办法再搞新的创收。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正好是道光一直担忧财政没钱花的时候,所以,林则徐的话自然是刺痛了。
可问题是,在和英国人对打的时候,真正让他郁闷的,还是这种打法太烧钱了,可他没有钱。
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主战派皇帝,也确实不容易。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了两年,光是经过道光皇帝之手划拨下去的军费,就有余万两银子,加上其他方面的开支,总共达到了万两银子。当时清廷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余万两银子。这就是说,战争这场“烧钱”游戏,将清廷的财政收入基本上烧光了。
最终,大清与大英签定了《南京条约》,赔钱,开放码头,允许鸦片生意等等,全部出来了。
从短期来说,赔钱的这点数字,对标打仗的钱,大清好像是划算的。但是,这个头一开,也就意味着,大清以后必须疯狂从民间抽取储蓄来填补自家的财政窟窿,大清的内部矛盾开始陡然升级。
短期利好的财政的事情,却是长期败坏财政的举措,而且,国将不国。
—————————————
道光,其实还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任的皇帝,然而手头实在紧啊。
因此,他后期对全国发起了一场“清积欠运动”,要求各地追缴欠中央财政的历史欠款。
由于他让刑部(公安体系)直接替代户部(财政体系)去办这个事情,各地也没法忽悠了,就真的只能掘地三尺去收银子。
这个事情的好处是,道光29年,国库竟然首次出现了75万两财政盈余。
然而,这其实是最后的荣光了,因为这是以牺牲民间购买力为代价的竭泽而渔,是张居正模式的“国富民贫”。
不仅如此,为了填窟窿,竟然还强行发行大量纸币,搞了整整10年的货币改革,并且疯狂印钞。
严重的通货膨胀让民间消费能力加速败亡,企业大规模倒闭,民生潦倒,经济无法实现增长。
可以说,这些做法确实帮助当时的财政危机渡过去了,但是,对于经济和金融打击巨大,从而是为长期大清困境埋下了祸根。
很明显,原本就是财政缺钱,却因为使用了不当的举措,加剧了财政长期缺钱。
所有的这些竭泽而渔都是促成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全面崛起的关键!
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南这个最大的税基,让大清的财政更加寒风凛凛。
为了稳住江山,允许各地自己去筹钱组建兵勇,攻打太平天国。
由于大清长期是重农轻商,也没有现代工商业的知识,所以,以前的税收主要是集中在农业。
而在面对太平天国的时候,首次推出了“厘金”,就是对一切商业活动也征税。
这个口子一开,全国各地都玩地方性的厘金局,疯狂征税。
太平天国被灭,很多一个因素,就是厘金制度解决了饷银的问题。
但是,中国整个内陆的商贸全面崩塌,因为各地都玩命收钱,根本没法做生意了。
同时,由于和老外说好进口商品就海关一次性收税,以后任何环节不许收税。这就使得中国自己的商品根本竞争不过进口商品,中国原本就脆弱的制造业更加没有竞争力。
这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是被灭了,但是,大清的财税根基则彻底垮塌了。
大英同时期在印度面对几次大规模的反抗,让他们重新思考殖民模式。
而其反省结果是,对大清不要“硬殖民”,而是要“软殖民”。
就是,不要把大清灭了,反之应该支持大清政府。由大清完成向全国人民收银子的任务,再把这里面的很大一部分银子转移给大英即可。
这既可以降低大英从大清获得财富的成本,也可以提高其获得财富的效率。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后,汉人高官逐步进入了大清决策的核心层,出了一大批牛逼人物。
他们大多亲眼看到过洋人的坚船利炮有多厉害,所以,向慈禧主张要办洋务。
其实,慈禧对办洋务一直是开放的,并没有反对,这事也就这么办了,史称“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的改革开放!
其30年的成果非常巨大,奠定了最早期的第一批制造业基础。
但是,它也意味着财富再分配,让很多保守派非常不爽,各种阻挠。
甲午海战失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守派不肯一直给预算,导致后面的船炮玩不过日本人。
其实,在这30年,大清的财政早就不行了。
而且,你要玩制造业,每个都烧钱,哪儿那么多钱?
大清开始以国内的厘金、关税作为抵押物,不断向老外借钱,再用这些高利贷拼命办自己的事情。
经历了甲午惨败后,大清不得不以长期还本付息的方式向日本人还天量赔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大清财政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里面也确实抽不到钱了,再这么下去,大清都撑不住了。
所以,光绪的百日维新是一场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努力,但是,依旧是触动了体制内的既得利益。
而后续康有为逃到外面后,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慈禧,编撰各种谣言,更加使得慈禧及其利益集团心惊胆战。
这些既得利益方认定,只要慈禧挂了,光绪一旦重见天日,一定会清算他们这些大开杀戒的。
而对于慈禧而言,她还把这笔账记到了西方列强的头上,认定是这些家伙鼓动了所有这些事情。
所有这些严重误解的敌意不断螺旋上升,最终引发慈禧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向全体列强宣战。
当时,很多东南沿海的督抚认定,这个朝代彻底完结了。
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慈禧终于认清了事实,又赔了一大笔钱,而且还是以还本付息的方式。
大清的财政基本上就是病入膏肓,苦苦支撑,再无翻身之日了。
而全国各地也经过这个事情后,该捞的捞,该自保的自保。
慈禧挂之前带走了光绪,而后来继任者依旧是想努力支撑。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新的灾难即将到来。
年,由于国际橡胶价格暴涨,全球大量资金涌入投机。原本这个事情跟大清也没有关系,但是,很多国际投行把总部放在了上海。
于是,年,凡是跟橡胶有点关系的股票全部暴力拉升,大清国内各大票庄都是加杠杆跑步进入股市。
然而,这场超级牛市不久就出问题了,因为年初美国限制橡胶使用,瞬间全球橡胶价格暴跌,进而引发上海的全面股灾。
上海股灾后,大清一开始没当一回事,因为不懂。
可是,当大清开始要做财政预算的时候,突然发现,这场金融危机已经让实体经济全面窒息,任何的拯救都不行了,财政即将雪崩。
怎么办?
有人提出,向老外借钱把四川等地的私有铁路国有化,再抵押给老外。这个方案一算,正好有机会可以对冲万两的财政赤字。
就这么定了!
问题是,这场原本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做法,让四川当地的很多贪腐分子非常惊恐,怕被暴露。
于是,这些地方势力鼓吹大清卖国,要没收铁路权转给洋人,发起了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起家后,大清马上派人去镇压,从而让内地守军出现了空挡,最后辛亥革命瞬间爆发。
看上去强大无比的大清,近乎是最低暴力程度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是的,没钱了,随便你们折腾吧
—————————————
回顾这场历史的缠斗,确实给人太多启发:
首先,如果你有先进制造业,一定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去保护,否则国际贸易赤字就是你的。
其次,大清真正败亡是由于对民间疯狂收银子,而且是没有任何底线的,最终的败亡也是财政彻底垮塌导致。
再次,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财政死亡循环”:
大清缺钱——对内收钱——努力夯实经济和税基——对外纷争——赔钱——更加缺钱——
大清被外部压力、既得利益、民间图存的三股力量推着往前走,也是被这三股力量榨干了最后的财政操作空间。
很明显,真正的问题是,大清从来不关心内需。
大清把各地的老百姓当作奴口,不去保护私有产权,也不会去尊重财富权益归个人。
缺钱就收银子,有人搞事还是收银子,外面有赔款了还是对内收银子。
不仅如此,发展到后面,是用债务陷阱的方式对内收银子。
所以,实体崩塌、金融败坏,最终整个国家的财政命脉全断。
保护私有产权,每个人应该享受到其纳税水平相对称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财富应该属于创造财富的人,唯有如此,国内税基才是稳固的。
而大清是把全国人民当韭菜,拼命割菜,最后连韭菜根子都拔了,岂能不败?
大清的管理下,民众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所以大家有钱就当官,再用手里的权去割其他人的韭菜。
如此恶性循环,高度内卷,民间消费能力越来越差,企业不断倒闭,能够做大的只有有关系和背景的,最终成功得成为列强们的经济殖民地。
显而易见的是,大清养了大英的内需,却把自己人全部坑惨了,自然这样的王朝也就不可能持久了。
保内需,才是真正的爱国;保内需,才是真正的强国之本;保内需,才是长期的税基呵护;保内需,才是避免成为人家的经济殖民地之良策。
没有反垄断的大清,用行政淘汰的方式取代了市场自然淘汰,养大了各地的私有财阀,也加剧了自己的财税根基被掏空。
所以,洋务运动也不过是一场强化特权的做法,而不是真正践行市场经济。
然而,这些发财的人,披着私有制的皮,跟你说大清没有法治,这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财富权益归个体,而不是归掌握特权的地方豪绅,不应该归大清财税,严打市场经济中的特权,才是国运的未来。
大清的亡,完全符合经济学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