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论厉 [复制链接]

1#

年至今,厉以宁有80多部著作和数百篇论文,其思想容量堪比于光远,其经济学贡献主要有五——《博览群书》之“平新乔说厉以宁”

《博览群书》,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撰写发刊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我们的追求,“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这本杂志坚守38年。

(本文为《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代序,标题和内容由《博览群书》杂志修改确定)

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论厉以宁的经济学贡献

平新乔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实,厉以宁教授从年代至今所出版、发表的全部论著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成果。

厉以宁是江苏仪征人,年出生于南京,在上海上的小学,年不满11岁时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年随家迁到湘西沅陵,考上雅礼中学。年回南京,在金陵大学附中完成高中。南洋模范中学、雅礼中学和金陵大学附中这三所名校奠定了厉以宁一生的事业基础。高中毕业后,厉以宁回到湖南沅陵,在一个消费合作社里当过两年会计,从而积累了与顾准、薛暮桥一样的从会计出身,学习、研究经济学的宝贵经历。年厉以宁考入北京大学,年毕业留校,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料员,他认真研读《经济史评论》等外国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编写内部学术资料。厉以宁在“文革”前就与马雍(后成为历史学者)一起翻译《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年出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年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在~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八届、九届常务委员,~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常务委员。年厉以宁获得“改革先锋”奖章。

厉以宁的经济学研究经历大体分两段。第一段是~年,即前22年。在这一时期,厉以宁以现实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运行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他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第二段是从年至今,即后22年。这一时期,厉以宁也关心、参与现实经济问题与改革发展的讨论和设计,在民营经济发展与土地确权等重大改革上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但其主要精力是在比较经济史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上,是以史为主,兼顾现实问题研究。

在年至今长达44年的学术生涯里,厉以宁出版、发表了80多部著作和数百篇论文,撰写近万字,其思想容量之大,可与前辈学者于光远先生媲美。我认为,厉以宁的经济学研究贡献主要有五个方面:(1)独立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思路与股份制改革设计;(2)形成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3)提出了“三种调节与三次分配”理论;(4)作为一个中国学者,厉以宁对外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思想史贡献了独立的、系统的研究成果;(5)初步形成了文化经济学与经济伦理学理论框架。

在这篇序里,我主要谈谈厉以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即集中于讨论他的前三个贡献。关于厉教授的比较经济史研究和文化经济学贡献,当由另外的文章来加以讨论。

一、厉以宁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与股份制改革设计

厉以宁提出了经济改革要以企业改革为基础、为重心的思想。同时,他主张以股份制改革来改造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资产交易机制来启动对计划经济下的公有制模式的改革,这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对原来的所有制结构的再改造,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来替换原来的全民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因此,厉以宁的改革经济学理论又被称为“所有制改革论”和“股份制改革方案”。这个思想是厉以宁在年初步酝酿、小范围建议,到年正式系统提出并公开讨论的。

年之前,尤其是在年,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经济改革的主流观点是以价格改革为中心。这个思想不但体现在大量公开发表的论文里,而且也写进了最高决策层的决议与文件里。以价格为中心进行经济改革的主张的依据是:既然是搞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机制在本质上就是价格机制,让价格调节供求乃是最基本的。而且,当时现实里发生的价格“双轨制”把经济关系搞得很乱,各种投机倒把引发腐败。因此需要理顺价格体系,消除价格“双轨制”,这就是价格改革。至于如何进行价格改革,是调还是放,内部又有若干分歧。

价格改革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厉以宁提出两个问题:首先,如果经济中仍然是政府经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政企不分,即使价格放开了,这类企业会对市场价格做出正确的反应吗?其次,如果作为市场的供方主要是政企不分的国营企业,其所决定的价格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从而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吗?

因此,厉以宁主张要将由政府经营的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成为按市场调节的全民企业,以市场价值来评判企业效率,使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真正是为全体劳动者谋利的企业,真正解决经济中利益、责任、激励、动力问题。厉以宁认为,价格改革虽然也关系到经济利益与动力,但是若没有所有制改革,价格改革和其他各种改革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整个年,厉以宁集中精力就如何让全民所有制企业上市成为股份制企业进行设计。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增量资产上市”与“存量资产上市”的方案,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为股份制企业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资金增量的股份化,即新创办的企业按股份集资方式建立,以及原有企业扩大经营时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第二阶段是资金存量的股份化,即将原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核定价值折成股份,这部分股份又可分为“国有股”和“法人股”:原有企业资金存量里由国家投资的部分形成“国有股”;而原有企业资金存量里由企业本身投资的部分形成“法人股”。所以,“国有股”和“法人股”是起源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存量资金的股份化,本来是为了防止在股份制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才设计的股权控制模式,后来由于“国有股”与“法人股”流转滞后,影响了资本市场深度与效率,才在20年后(年)又进行了深化股权流转的资本市场改革。

在提出股份制改革设想的同时,在年,厉以宁还在所有制改革上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不但整个国民经济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个体并存的混合经济,而且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全民、集体与个体等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投资而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厉以宁还提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设想:即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参与而形成社会主义银行财团,社会主义银行财团与社会主义公司财团一起实行跨部门、跨地区的经营。这个设想比金融控股公司大力推广的今天提早了40年。

对于国有企业通过股份改造后能否保持全民所有制性质的问题,厉以宁提出了国家投资公司和国家控股基金的方案。他认为,国有企业上市后,只要国有股份是有控制权的,则企业性质就还是全民所有制的。他主张将国家出售企业股份所得到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基金,国家可再以这个基金对别的企业与产业进行投资、控股。这实质是国有投资公司和国家控股公司的概念。

因此,在厉以宁的股份制改革思路里,不但主张全民所有制企业上市,而且对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混合经济,金融控股公司、国家控股公司与国有投资公司等方面都有周密的考虑。这些思想在80年代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改革与企业改革是相互补充的,说不上孰先孰后。事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方面放开了部分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也在国有企业推进诸如利润留成承包制的改革,还在准备股份制改革。到年,价格“双轨制”在中国走向尾声,而中国股市也在前一年正式开市。但厉以宁以企业改革为基础的理论仍是成立的。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两个部分之间,即价格机制与产业组织之间,厉以宁实质上认为产业组织建设是更为根本的。价格机制说到底就是要以竞争性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信号,以价格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恰恰不是完全竞争的,苏联模式下的产业组织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体制,是根本阻遏竞争性价格机制的形成的,更谈不上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了。由此可见,厉以宁提出以企业改革为中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这是对西方经济学在既定资源条件和价格机制条件下运用价格理论的主张的否定。因此,厉以宁的改革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重要创新。

后来的中国改革实践表明,价格改革是快于企业改革的步伐的。中国的价格改革从年左右起步,大约到年就基本放开价格了,即价格改革基本上花了10年时间。可是,中国的国企改革实质是从年起才动真格进行改革,到年才基本告一段落。这说明,第一,价格改革并没有自动带来国企效率的提高,国企恰恰是在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后才全面陷入困境的。说明价格改革不是改革的全部,也不是改革的中心任务。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让中国经济全面焕发活力,而价格改革没有担当起来这个任务。第二,国企效益的改善要靠企业本身的改革,而中国的实践证明,国企改革是比价格改革更艰难的改革,需要企业本身在动力机制、产权配置、劳动用工制度和治理结构上进行深入改革。第三,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还是大型国有企业走股份制的道路,中小企业实行并购重组、租赁、拍卖的方式,这恰恰是厉以宁提出的企业改革思路。第四,许多重要的生产资料与要素,如煤电、盐、药品、产权价格、劳务价格、土地价格等,在年后长久没有实行市场定价,有的还是价格“双轨制”,其背后与企业制度有关,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这样看来,厉以宁在年系统提出企业改革中心论与所有制改革理论,是被中国改革实践所证实的经济改革理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意义。这个理论的国际意义在于: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对于国有企业,既不能全盘私有化,也不能在原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原封不动的前提下就放开价格,而要在公有制基础上对国有资产实行市场化改造,并且在股份化过程中保持国有股的控制权,同时实行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二、厉以宁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

厉以宁在~年系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体现在其三本书中:年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年出版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和年出版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本教科书,这本书贡献了到那个时期为止的最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从今天来看,这当然只是中国众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本,但是与同类教科书相比,厉以宁教授的这本书有其特色。

其一,其研究对象与理论内容有创新。厉以宁遵循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这一基本原则。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他当时还固守非生产领域不创造收入的观点,并且认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不能成立,理由是成本属于旧价值转移,而利润属于新价值创造,两者不能在同一个价值层面比较。然而,从总体上说,厉以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体系上有两大创新:第一,他主张把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他主张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下的经济运行作为考察的重点。这就区别于以前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其二,厉以宁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在考察经济运行过程时明确区分了“封闭型扩大再生产”的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和“开放型扩大再生产”的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尽管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经济学界已比较普及,不过,厉以宁在该书里指出,无论封闭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还是开放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都有实物部门之间的结构问题,因此在内循环和外循环中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