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业规模效应,对农民 [复制链接]

1#

农业生产领域有一定的承受范围,一旦劳动力超出这个范围,则随着劳动力的增多,农业生产效率越来越低。

这样导致剩余的劳动力,不得不转移到非农业寻求发展。随着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日益明显。

01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业规模效应,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产品规模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增加农业生产水平、减少运营成本为目的,强调利用相对减少的劳动力资源,占有更多的农业生产资料,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模式。

农村劳动力通过农业规模经营,向城市非农就业转移,对农村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诸多作用,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问题,提升农村人口产出效益,推动农村科技进步。

其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减缓人多地少的问题。相比于耕地面积资源,我国农业被看作劳动力资源比较过剩的经济体。

从原理上来看,在相对于剩余的劳动力资源经济体中,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区,使得劳动力的地域耕作资源丰富,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土地的占用资源利用率,相对来说比较少。

因此人多地少的问题,可能大大得到缓解,也从而提高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区的总体收入水平。

许多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资源较小,农村农业集约化经营,就要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农民不得不在分散、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小规模粗放式的生产经营,农村农民的土地规模收益减少的状况将更加明显。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和农村综合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农民的农业总收入增加,也出现了瓶颈。

但是,由于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能够掌握更多的耕地资源,这也将推动农村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更深入发展。进而有效地冲破农民农业增收瓶颈,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其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领域,传统农业科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决定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标志。

在改变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单靠改变传统农业技术是无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贡献。

原因最主要就是当传统农业投资的边际回报率较低时,传统农民存款和投资也就无法继续增长,传统农业经济长久停滞不前的平衡状况也就无从突破。

同样,农业资本的较低边际收益率,又表明中国经济社会所依靠的农村发展成本较高。

所以,若要探索中国现代农业经营发展的新思路,就有必要引入新型的较低价值的农村生产要素,成为中国农业最可持续的经营发展资金来源。

为此,舒尔茨特别重视了科学技术,在传统农村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推动了传统农村规模化经营,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留守农民,使用更多节省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设施。机械化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益,既促进了农业发展,也促进了农村收入的增加。

其三,劳动力转移能够提高其生产效率。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大部分劳动力资源都集中于传统农业区域,使得我国总体的边际生产效益水平相对较低,从而构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从劳动绩效薪酬的视角出发,农民工的薪酬直接决策于自身的边际效率。边际效率越高,则农民工的边际薪酬水平也越高。

所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业,对提高其边际工资、对农业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扩大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积极意义。

同时还要注意,如果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的话,就会成为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障碍,这与转移出去劳动力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规模有密切的关系。

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单纯的人口转移,更是随着都市第二、三次产业发展快速、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收入差距等优势吸引农村优秀的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农业规模经营需要一些懂科学技术、学习能力强、会机械化大生产操作能力以及有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如果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的素质、知识、技能较高,留在农村的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有限的,如此循环下去农业经营规模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其次,农业规模化经营,首先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单位的产出效应,随着单位产出效应的提高,进而产生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跟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

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对土地资源、人员、科技资本等因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一些具备潜在经济发展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机构正在开展着大量的工业机械化集约式生产,要求用很少的人使用机械化,去进行需要较多劳动力进行的生产工作。

这样就可以节省了许多劳动力资源。农村规模经营,反过来能够推动农村可转化的劳动力总量上升,进而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