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区域金融合作,推动内在经济发展,可以实现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 https://m.39.net/pf/a_4975799.html
引言

博弈论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合作。发端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既是经济学科的一个理论基石,又是一个逻辑前提。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学建立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框架,以解释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与冲突。非合作博弈的经典模型是“囚徒困境”。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便会有“囚徒困境”的结果。即每个人从理性出发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但却导致对双方最不利的结果。囚徒困境在于个人理性选择的叠加并不能保障集体的理性。换言之,个人理性有时将导致集体无理性。

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在经济活动中的组织或集体也是这样,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将“囚徒困境”用于国家、组织、企业等的博弈分析中。比如,卢斯和雷法就将其运用于两个国家货币政策的博弈分析中,类似的分析还有哈马达年提出的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实际上,将博弈分析用于区域之间的金融合作,也同样能够说明合作的收益。

我们可以设想两个区域(分别为区域A和区域B)进行金融合作的情况。参加区域合作是有成本的,假定成本为1;同时,进行合作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因为这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如果我们设定如下的支付矩阵。

如果区域A和区域B都参加合作,则双方能从合作中得到好处,两个区域的净收益均为1;如果两个区域都不进行合作,双方不必支付成本,同时不可能获得收益,则它们的净收益均为0;如果区域A合作,而区域B采不合作的策略,则区域A要支付成本而不能获得收益,其净收益为-1,而区域B不必支付成本而能获得合的好处,其净收益为2;如果区域B采取合作策略,而区域A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会有相反的结果。

从支付矩阵中,我们很容易得出博弈结果。对于区域A来说,无论区域B采取何种策略,其最优的选择都是不合作;对于区域B来说也是这样。那么,双方都有欺骗对的动机,得到的解是(4),即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策略。在追求自利的理性选择下,双方得到的却是非最优解(即(4)),也就是说个体理性导致了集体非理性。

但是,当我们修改条件时,区域金融合作中的各方也能得到最优解:引入动态博弈和惩罚机制。现在我们回到区域金融合作中来。在前面的囚犯难题中,参加博弈的一方如果欺骗了对方,另一方不能进行报复。

在重复博弈模型中,受欺骗的一方可以在任何阶段进行报复。也就是说,当其他区域违背其承诺时,该区域威胁恢复纳什均衡。如果这种威胁能够实行,并且威胁力足够大,则静态博弈中的合作解能够实现。

从根本上说,合作者都在合作中追求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可通过合作的成本与收益来分析,由净收益来体现。这就引起了一个问题,在以上的博弈论分析中,究竟应如何理解合作方的收益和成本呢?

合作的收益主要是指通过合作能够取得技术、市场规模、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好处。合作的成本是为了达到合作,合作主体必须放弃的东西。比如,一方为了获得技术,情愿暂时放弃部分市场;为了获得长期利益,而愿意放弃短期利益;或为了获得全局利益而愿意放弃局部利益。

参与合作的各方会权衡自己的收益和成本,然后决定是否参加合作,或与谁一起合作。只有当合作的收益超过成本时,才会导致合作。在合作中,如果每一个合作方的净收益越大,则合作越牢固;同样,如果一个合作方可在不同的合作方案间进行选择,则它必然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较大合作收益的方案。

金融自组织视角

(一)自组织理论与区域金融的自组织视角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演化,由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

不言而喻,金融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都是自组织系统,因为它们的构成和运行是由系统内部的所有要素共同参与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构成金融系统的空间层次上的各个子系统-各个区域金融也可以被看做是自组织。因而,我们可以运用自组织原理来分析区域金融的发展、竞争与合作。

(二)自组织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合作

协同学理论是构成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之一。协同学的创始人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协同学理论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策略。协同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

协同学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大量的类比和严谨的分析,论证各种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组成系统的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结果。哈肯用序参量描述子系统的宏观行为。

哈肯认为,一个协同系统可以有多个序参量,序参量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量度。序参量的作用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从无序变化为有序。这一过程的竞争与协同生动地反映了系统的自组织活动。

因此,协同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的“协同”会使无序转化成有序,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分转变为有序的整体合力与形成整体功能;相反,若不能很好地协同或根本不协同,甚至始终处于离散或相互抵触的无序状态,就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形成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

系统总体的功能并不是系统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系统要素的合理组合,达到新的更加完备的功能和形态。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其总功能就会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反之,一个互不协调的系统,由于互相摩擦与冲突造成功能的内耗,其总功能就会小于局部功能之和。

因此,各个区域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都会影响到整体金融系统的特性与功能。如果区域之间互不协调,则金融体系整体的成长必然极为“无序”,内耗非常大,因此对各区域与整体的金融发展都极为不利。反之,如果区域金融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则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会使“无序”转化成“有序”,能够促进金融体系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和金融发展。

竞争是指构成系统的各要素通过某种激烈斗争,从而达到系统的进化或活动。协同是与竞争相对的一种比较和谐的进化方式,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通过联合、合作、共赢的协调作用机制进行发展的。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各区域金融的自组织不仅与竞争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强调协同。正如超循环论理论的研究所表明的,如果系统中存在的只是竞争,发展的结果将变得非常单调,系统的演化最终是走向系统的彻底崩溃;一旦有了合作,就带来了非线性的选择行为,系统也就有了多种发展方向。正是在系统既竞争又合作的发展过程中,才有了金融发展的丰富多彩。

共生原理与区域金融合作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研究的逐渐深人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得到运用和实践。

共生理论认为,合作是共生的本质特征之一;共生强调了存在竞争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共生进化过程中,共生单元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区域之间的合作主要取决于共生效益(共生能量),当共生效益有限时,区域间只存在随机性的金融合作,只能称为点共生关系,其共生系统是不稳定的,也不满足共进化的要求。

只有区域间存在稳定的连续性的合作,共生效益才能增加,才有可能由间歇性共生代替点共生,由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逐渐代替间歇性共生,以促进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单元与系统之间、共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共进化。

在区域金融中,有一些区域的基本条件、外部环境和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我们把它们称为同质区域;基本条件、外部环境和发展水平相差比较大的一些区域,我们把它们称为异质区域。

由于对称性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也是所有共生模式中最稳定的形式,因此,金融同质区域比较容易实现合作,因为它们的正向共生状态反映出其本质天然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

结语

异质区的金融合作容易造成对称不合理的局面,影响到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益。所以,同质区域和异质区域在进行区域金融合作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的有所不同。同质区域的金融合作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势共享和优势叠加,而异质区域金融合作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势互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