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引言
为什么说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到均衡价格论,该理论是英国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阿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年)中首次提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马歇尔认为,均衡是指相反力量的均势。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冲击、相互制约。
均衡价格论的实质
均衡价格就是指供求均衡时的市场价格。从表面上讲,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价值理论。因为他先是把价值置换为交换价值。他认为:“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后来他又把交换价值置换为价格,认为:“文明国家通常采用黄金或白银作为货币,或是金银并用,我们不能用铝、锡、木材、谷物和其他东西来互相表示价值,而是首先用货币来表示它们的价值,并称这样表示的每样东西的价值为价格。”这样,马歇尔就以价格取代了价值,试图用对价格的分析取代对价值的分析,借此回避价值的本质和起源问题。
均衡价格的形成
马歇尔引进供求论来分析价格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他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是由买者(需求方)与卖者(供给方)通过讨价还价形成的。对买者(需求方)的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形成需求理论;对卖者(供给方)的生产者行为的分析形成供给理论。因此,供给理论与需求理论成为价格分析的两大基石,也是均衡价格理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1.均衡价格主要取决于需求
马歇尔认为,暂时的均衡价格主要取决于需求,因为供给在短暂的时间内一般不会变动;短期均衡价格既取决于需求又取决于供给,因为虽然短期内供给可在原设备条件下增加,但供求会对等的发生作用;长期均衡价格主要取决于供给,因为供给在长期内会随原材料状况、生产技术进步、运输条件变动等因素的冲击而有较大的变动。但这三种价格都是供求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均衡价格。
2.需求的一般规律
马歇尔是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可以具体衡量和加总的。因此,不考虑商品间替代和互补关系时,总效用等于各个商品的效用之和。马歇尔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着人的需求变动规律。马歇尔用消费者为满足某种欲望所愿意支付的货币量来间接地表示边际效用的量,进而用需求价格即消费者为获得某种满足时所愿意支付的货币额代替需求。
3.供给的一般规律
马歇尔指出,生产者为了在市场上出售其商品,就必然要使用各种形式的劳动和各种形式的资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劳动表现为劳动者要在劳动过程中承受劳动带来的痛苦。这种心理感受可以称为“负效用”或“反效用”,因为正效用表现的是快乐与满足;资本则是心理范畴的“等待”,它意味着资本家放弃了目前的消费和享乐等待将来消费和享乐时所做的牺牲。
马歇尔认为,供给的一般规律是供给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供给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供给价格与供给数量或产量成正比或同方向变动。供给的一般规律也可以通过供给表、供给曲线、供给弹性等数学或几何学的工具或方法加以现。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数量的关系还要看生产的扩张过程是处于报酬递减阶段还是报酬递增阶段;供给的分析还涉及主要成本即可变成本和补充成本即固定成本;内部经济、外部经济与代表性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等概念或范畴。
4.均衡价格由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的均衡决定
在图形上,均衡价格由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表现为均衡点在纵轴(价格轴)上的垂足。在现实生活中,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均衡价格随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自发地形成。马歇尔认为,均衡是经济的稳定状态和正常状态。他试图证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或完善的市场经济会自动地达到稳定和均衡。马歇尔创立的均衡价格理论,最终取代价值理论特别是取代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价值理论的地位
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基础的和特别重要的地位。由于价值表现着商品生产者普遍的社会联系,因此,价值概念······是资本本身的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价值概念泄漏了资本的秘密。它的科学定义不仅是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它固有规律的必要条件;同时,作为客观存在的关系和科学范畴,起着构成体系的因素作用,或者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对其他经济范畴进行解释的性质,是价格、利润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基础。也正是如此,价值理论成为各个阶级、各种派别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价值理论。其中,既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有庸俗的价值论,如效用价值论、资本价值论、生产费用论、供求价值论、服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等等。此外,还有价格论。庞巴维克指出在高度组织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品的价值与物品的数量是成反比的。他依据边际效用论解释说:市场上某一种商品越多,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这一商品的价值就越小;反之亦然。
因为“任何种类的物品越多,它能满足的需要就越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而最后得到满足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物品数量减少就不能满足-就越不重要。换句话说,任何种类的物品越多,决定其价值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再则,如果某一种物品的供应很多,不能找到有益的使用,那么,它的边际效用就等于零,而这一种物品也就无价值。”
英、法、美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布阿吉尔贝、富兰克林等,他们坚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工资、利润、地租的实质,初步揭示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直接来源。这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功绩。但是,在什么劳动决定价值、怎样决定价值等问题上,受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古典学派的价值学说中,也夹杂着许多错误的、甚至庸俗的成分。例如,在斯密的价值论中就同时存在耗费劳动价值论、购买劳动价值论、收入价值论、生产费用论等多种解释,导致了理论体系的混乱和不彻底。
边际学派的生产理论
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家最初提出的价值问题与生产无关,当他们用效用价值理论来说明价值形成问题时,抽象掉了生产。但是一个完整的价值和价格理论必然会包括生产。为了做到这点,边际效用理论的追随者们必须对生产成本进行主观解释,因为生产成本无非是消耗在物品制造中的生产性物品的总和,即所消耗的具体资本和所消耗的具体劳动等。
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观点看,由于生产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消费品的生产,有助于消费者实现其目的,满足其欲望,因而它们具有价值。因此,它们的价值来自被消费者所赋予的用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的消费品的重要性,也就是取决于用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的消费品使消费者欲望得到满足的程度。根据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们所生产的消费品的主观价值决定的。
按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维塞尔的说法,从产品价值中引出生产要素的价值被称为经济归算,认为社会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越大,能够用它们生产出来的消费品的数量也就越大,因而消费者越是能使其欲望得到满足,消费品的主观价值就越小,从而要素服务的价值和生产成本的数量也就越小。这样生产成本就完全与生产分离,并且被归结为满足的强度了。
结语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年发表的《赋税论》中最早把价值归结于劳动,把价值量归结于劳动时间,并且阐述了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价值量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商品价值范畴的科学含义,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歇尔还指出,消费者对某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大于实际支付的价格时,其差额叫消费者剩余,表示消费者获得了额外的福利或满足。这一思想,后来演变为当代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