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模型是综合分析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数量依存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主要由投入产出表和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建立起来的数学方程组两部分构成,尤其有利于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和消耗数量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模型在各行业就业问题上的应用取得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成果。本期内容将主要对投入产出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运用此模型分析就业问题的文献进行综述。[1]段志刚,李善同,王其文.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投入系数变化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08):58-64.研究背景:经济部门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与使用是部门之间经济联系变得错综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定时间段内投入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该阶段中国经济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系统性变化特征。数据来源:文献[1]中的数据来自中国年、年、年以及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处理方法:根据各年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分别求取各部门中间投入率水平、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研究结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系统和大多数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均有所提高,但部门间的投入系数变化却差异很大。总体而言,大多数部门偏向基础能源部门的使用,而减少了对消费品制造业、采掘业和服务业的使用份额,且绝大多数部门均增加了对自身部门的使用比重。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1]不仅从测算了单一年份的中间投入系数还从时间序列角度运用基本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各行业投入系数进行剖析的,分析非常详细。稍有不足的地方在于文献[1]涉及到的投入产出模型系数较为基础。阅读参考价值:文献[1]对有关直接消耗系数等重要指标变化的分析值得借鉴。[2]刘起运.正确认识和使用投入产出乘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6)

9-95.研究背景:现有投入产出乘数分析中往往存在夸大或者低估乘数作用或者在乘数分析应用中错误地理解其经济内涵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会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现象或者遗漏某些需要考虑到因素,使模型计算出现较大误差。从实际出发,运用投入产出乘数的基本原理,理清其倍加作用的传递机制,采用结构式凯恩斯乘数模型及考虑最终产品间旁侧效应的方法,合理量化和界定相关指标,纠正应用中易出现的各种偏差,才能使乘数分析更加符合实际,提高乘数应用效果。数据来源:文献[2]主要是解析模型,没有使用具体数据。数据处理方法:文中没有涉及到数据处理。研究结论:文献[2]主要讨论一般投入产出乘数、局部闭模型乘数、旁侧效应乘数及凯恩斯乘数。当研究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可以使用一般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最终产品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可以采用局部闭模型。需要研究重大经济事件或重点工程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可采用包含旁侧效应乘数的模型方法。模型的选择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2]对多种模型的乘数进行了数理分析,逻辑清晰,思维严密。但是模型的选择需要考量根据具体实例而定,文献[2]缺少模型的具体使用案例。阅读参考价值:在选择模型方面需要根据不同任务目标确定使用哪种模型,多种模型之间可以采取对比分析、甄别异同的方式,选择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模型。[3]印凡成,王玉良,*健元.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探究[J].统计与决策,(04):-.[4]景平.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就业贡献模型及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09):16-17.研究背景: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可以影响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是从各个产业部门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一角度研究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对劳动的消耗和对社会就业做出的贡献。数据来源:文献[3]数据来自云南省国民经济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云南省历年统计年鉴和投入规划测算得到。文献[4]主要运用了上海市交通运输业投入产出表。数据处理方法:文献[3]根据云南省投入产出表计算与该水电站项目开发建设直接相关部门的就业贡献,然后根据该水电站项目具体投资概算,运用就业拉动测算模型计算年均直接拉动就业的人数、年均间接拉动就业的人数以及年均总拉动就业的人数,最后对该水电站项目单位投资就业效果、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进行分析。文献[4]是根据该就业模型测算各产品、服务部门每万元投入所带来的就业贡献,并对此作出比较,以显示各部门不同的就业需求能力。研究结论:文献[3]经过测算发现与水电站建设相关的部门包括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在内的17个产业部门。其中,建筑业、道路运输业等部门直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扩大就业作用明显。经计算单位投资就业效果为0.人/万元,直接就业效果为0.人/万元,间接就业效果为0.人/万元。由此可见,水电站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文献[4]研究发现在上海市各国民经济部门中,对增加就业的直接贡献较大的前六个部门为:铁路客运业、铁路货运业、农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对增加就业的完全贡献较大的前六个部门为:铁路货运业、道路运输业、铁路客运业、农业、仓储业、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各子部门中,铁路货运业、铁路客运业、道路运输业的直接、完全就业贡献较大。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对创造就业岗位的贡献非常明显。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3]是在可操作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投入产出定量分析方法,并通过数理推导的方式解释模型,步骤清晰,并给出具体实例,结果非常直观。文献[4]相对更侧重理论推导,并没有对实例做出太多剖析。阅读参考价值:可以参考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实例的切入点以及分析方式。[5]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06):45-51.[6]鄢慧丽.基于投入产出的广义旅游业就业效应测度[J].系统工程,,33(10)

7-92.研究背景:旅游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已经获得国家高度重视。在旅游就业范围的界定和层次的划分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大多将旅游就业分为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和引发就业。发展旅游业对中国就业问题的贡献不仅仅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还对就业结构的变化、扶持弱势群体就业、降低全社会就业成本、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发挥巨大作用。数据来源:文献[5]的研究涉及国民经济核算总量、社会就业数据、投入产出表中旅游相关行业数据等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以-年数据为主,-年的数据作为时间序列纵向分析使用。文献[6]数据主要涉及到《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方法:文献[5]中核心旅游直接就业的估算是在现有旅游直接就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统计出漏统的部分然后加和求得。直接相关产业就业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第一种采取投入产出法,参考以旅游获得收入的产业部门结构,利用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率和各部门的旅游收入相乘,计算出旅游业各产业部门增加值,最后汇总得到旅游增加值;第二种是通过典型跟踪调查法。综合就业的估算同样是利用投入产出法,根据数据情况需要做些必要的修正。文献[6]数据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公式测算旅游就业贡献。研究结论:文献[5]研究发现,-年间平均8个入境游客可以带动一个综合就业,平均59个入境游客可以拉动一个核心就业,平均34个国内游客拉动一个综合就业,平均个国内游客拉动一个旅游核心就业。其中,以年游客对于旅游就业的贡献最大。入境游客在旅游花费上大大超过国内游客,因而创造的旅游增加值更多,相应带来的就业机会就会多一些。在资产投资方面,由投资拉动的就业水平只能从其均值来考察。-年期间,旅馆业平均每增加投资.72元就可以拉动一个综合就业,增加投资.47元就可以产生一个核心就业机会,每平均增加82.24元的投资会相应带动一个综合就业,而要产生一个旅游核心从业人员,则平均需要增加投资.39元。文献[6]的结果表明,年和年的旅游业就业乘数分别为1.77和2.15,年和年旅游综合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7.83%和8.38%。这表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较为突出,对促进劳动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年旅游就业效应大于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就业乘数效应逐渐释放出来。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5]对于旅游业就业范围的界定和结构分层方法记述得非常详细,并且研究了我国旅游业对国内外就业的贡献以及就业乘数等相关系数,文章虽然没有进行小结但是整体结构是比较完善。文献[6]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