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题目:
并不遥远的经济学
文
孙歌
编辑
婷婷如盖
用知识连接未来!
文章均来自社群周一至周四晚8点-10点线上分享!
每周精选
孙歌
芝士社群成员
UniversityofNotreDame
一年级在读博士生
一个总被人说不像山东姑娘的胶东人
喜欢和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大美好和小美好
并不遥远的经济学
和经济学的接触历程大概可以初中*治和历史课本中那句“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当时整个改革开放的章节学得荡气回肠却始终一知半解,“经济体制”、“市场调控”、“资源配置”这一系列熟悉也陌生的名词塑造了我对经济学的第一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却不知真正关联在何处。日常生活新闻报道中听到过许许多多对市场调控重要性的阐述,前不久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再次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到底市场经济是什么、为何我们会把改革开放放在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上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个懵懵懂懂的问题。经济学似乎可以归入到高岭之花那个行列:晦涩高冷,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是,就和生活中的很多经历相似,第一印象往往有失偏颇。从ECON《经济学原理》开始,在学习这不足年的经济学历程中,逐渐发现了它并不遥远,反而有趣有聊有生活。那首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就是那个困扰了我整个中学阶段的疑惑: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百度百科里讲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只负责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或场所,让参与交易的各方自主决定要交易的物品、交易的数量和成交的价格。与市场经济相对的概念自然就是计划经济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决策者决定全社会要生产的物品是什么、每一种商品要生产多少件,然后将这些商品直接分配到消费者手中。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需要价格,生产者听从命令生产,消费者按照分配消费。如果现在让我们从这两种经济形式中进行选择,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更加优越的资源配置模式,可如果我们回到半个多世纪前再问这个问题,市场经济模式其实隐藏着很多让人无法确定的问题:自主进行不加干涉的交易真的可以让每一个交易者的需求都被照顾到吗?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一个全知的决策者来实现,可自由市场下谁来让生产者去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物品?让产品被最需要它的人消费呢?市场经济体制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老先生在《国富论》中非常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市场可以通过价格自动将全社会所有人的幸福程度(效用)最大化。这里的效用最大化不一定意味着最多的物质财富,毕竟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同样的商品甚至同样的财富水平给不同人的幸福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就可以非常神奇地让资源去到合适的地方。
比如,某一天一个知名电视栏目说吃猪肉可以强身健体,消息传递到市场上后,大家都想多买点猪肉,吃了更多猪肉就会更开心,但市场上一时间没那么多长成的猪,供不应求猪肉价格应声上涨。小A同学原来15块钱买一斤猪肉挺开心,但涨价后现在30块钱才能买一斤猪肉,小A想了想觉得自己这一斤猪肉的开心不值30块钱,故而选择放弃猪肉消费。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发挥它的调节作用,市场上对猪肉的整体需求下滑。涨价后还能买得起猪肉的人群普遍是认为猪肉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大于30元的人,这些人可以继续细分为两类:一是因为富有,涨价后购买猪肉的代价也不觉得很大;另一类是因为非常热爱吃肉,30元代价再大也敌不过吃肉幸福。上涨的猪肉价格使市场需求减少,但也刺激了养猪厂抓住机会纷纷多养仔猪,市场上长成的肉猪量逐渐增多。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作用下,猪肉价格逐渐回落,慢慢地又恢复到一个小A同学可以吃得起的价格。
在猪肉涨价的过程中,养猪的人为了抓住猪肉涨价的红利多赚钱,并不需要决策者提醒就自发增加养殖规模,那些不吃猪肉小A同学们是因为一斤猪肉带给他的快乐不值30块了所以放弃消费,也并不是受决策者感召觉得他应该把不多的猪肉留给别人。所以这里就可以引入《国富论》中另一句很经典的话,“屠夫、酿酒者和面包师傅,并不是因为想到我们的晚餐要吃喝什么,才去做这些东西;他做这些事时,其实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但是这个所有人“自私自利”的过程却自动导出了对整个社会而言最合适的结果:资源(在这个例子里是猪肉)被配置到了认可它价值的消费者手中。
所以,通过我们简单的论述,我们可以肯定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那市场可以做到的事情,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个决策者是否可以做到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市场价格决定的过程,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知道自己对各种物品的喜好,可以把购买这些物品的价格成本和它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程度一一进行比较,把自己有限的储蓄拿来买对自己而言最需要的东西。所以如果计划经济下那个决策者也同样知道每一个人的对每一种商品的喜好程度,知道每一个生产厂商的生产能力,那么当然这个决策机构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实现生产计划和消费计划的安排和分配,然而现实生活中对决策机构的这个全知全能的要求几乎不可能得到满足。故而我们需要从计划经济决定分配的年代走出,将配置资源的任务交给市场,农村包产到户、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就是让市场参与者在自主决定如何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释放整个经济体的活力。可是既然市场经济可以自发完成市场资源配置的任务,为何我们还需要*府,需要工商局,需要央行呢?在我们之前对市场经济的讨论中,只提及了如何使资源不浪费,但却没有任何措施去保证不同的消费者之间分配得是否公平。一个很富有的人吃猪肉并没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吃得开心,但是30块钱成本给富人带来的不快乐太少了,买了猪肉不吃也没有关系。所以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分配任务全部交给市场,很容易导致富者越富、贫者愈贫,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最终反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公平性之外,污染也是一个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制造污染的或许只是一个企业,但是无论是空气污染或是水污染都是全社会买单;而只要有一个人承担解决污染的责任,好处也是全社会无偿共享。在自发无管制的市场上,没有办法给污染定价,没有了价格,市场就没了发挥作用的手段。还有一个很经典的市场失效的原因是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等。理想情况下,消费者清楚市场上产品的质量,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和意愿去选择购买产品,一分价钱一分货;然而现实中,卖方才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有存在的空间和售卖成功的机会,故而我们依旧需要工商局,需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规范市场秩序。因为以上种种市场配置失效的情形,所以我们一开篇引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那句话还有后半一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府更好结合”。在讨论了市场功能的局限性之后,我们可以再退一步,想想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我们,是否完全符合亚当斯密老先生所说的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就满足了呢?行为经济学里有一个很经典的小实验:假设把参与者两两分为一组,每一组都有10元钱,组里A是分配者,B是接受者。A提出分配方案,B决定是否接受该方案的分配方式,如果接受则按方案分钱,如果不接受则交易失败,10元钱归还给组织者,A和B收益均为0元。按照传统经济学对市场参与者的判断,A可以拿走尽可能多的钱,只要给B留一点点,无论留下的有多少,B都会接受,因为对B而言,接受就比什么都没有要效用高,所以A可以放心大胆地不均匀分配。然而实际结果却显示,最终成交的分配比例在6:4左右,也就是说,如果A提出的分配方案太过不均匀,那B宁愿放弃自己的最优选择来惩罚A的不公平行为。和古典经济学最开始的假设不同,大多数人都有利他性和追求公平的偏好,有时宁可损失一部分经济利益而去追求一个更加公平的结果。所以经济学有对社会的指导意义也有它的局限性,但也是现有的局限性促使着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利用更加充分、准确的数据,更加先进的数学理论建模方法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去逐渐放开古典经济学里与现实相差过远的假说,更好地解释社会、指导未来。
本周分享一览
○11.23
孙歌——各种经济学小故事第二版
○11.24
郭璐——南非?南非!
○11.25
王淑菲——《饥饿的盛世》
芝士社群
连接·分享·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