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读:有效市场假说与随机漫步理论是什么?它们有何区别?事实上,制定策略很重要。不幸的是,咨询师总将策略与迷信混为一谈。比如,他们热衷于定期定额的理财方法。它的最终受益者很可能是你的曾孙辈。“定期定额”的核心思想是定期以相同规模资金购买同一种资产——比如在一年内,每个月都花美元购买通用汽车的股票。
理财师声称,好处在于股价高的时候少买几股(股价为20美元时,你可以买到50股),股价低的时候多买几股(股价下跌到10美元时,你就可以买到股)。“股价低的时候多买几股”听起来相当具有蛊惑性,但它应该引发我们思考以下问题——“相对什么而言,它的股价算低呢?”某种价格之所以诱人,不是因为与过去相比它在下跌,而是它在将来有上涨的可能。
不幸的是,在随机理论中,从不会将历史性低位与它的预期未来放在一起比较。不管你从前有1美元还是美元,价格都有下跌1美元的可能。如果足够明智,难道你真的相信一个投机者在弹尽粮绝之际可以靠下重注翻盘吗?
当下的股价低可以预测到将来的股价也低。如果今天的价格很低,我们有理由买更多(因为便宜),也有理由少买一些(因为可能一直这么便宜),两个理由会相互抵消。于是,“价格低的时候多买一些”与“价格高的时候少买一些”听起来根本不存在差别。随机理论认为“定期定额”是十分糟糕的策略。
如果你采取“定期定额”的做法,每个月追加美元投资,将它转化成投资策略就是你在第一个月投资美元,随后根据需要调整持有的股票,将它的价值一直保持在美元(如果股票价值下跌到美元,就投资美元;如果它上涨到美元,就卖掉价值美元的股票)。
不管采取哪种策略,你每个月平均承担的风险都是美元。两种策略会带来相同的预期回报,但“定期定额”的做法存在不必要风险的隐患。如果在10个月中,有6个月股价上涨,在另外4个月下跌,稳定持有美元股票的投资者一直都是赢家;但采取“定期定额”做法的投资者由于在前期的投资较小,后期投资较大,于是需要担心究竟哪6个月股票走势好,哪几个月走势低迷。如果早几个月股价走势强劲,那么“定期定额”投资者就输了。
投资者难免为股价涨跌而焦虑。相反,我们比较容易规避它们该在什么时候上涨的焦虑,采取定期定额的做法一定会度过许多辗转反侧的夜晚。到目前为止,我对定期定额策略的反驳都基于随机理论。然而,即使股价不遵循随机变化规律,我也很难为定期定额找到合理的依据。
假设你与我年轻时一样,认为股价(作为价格变化的对照)的随机波动如同轮盘的转动般神秘,你的做法就不应该是在股价低时买入许多股票,在股价高时谨慎投资——而应该是在股价低时买入许多股票,在股价升高后完全按兵不动。下次如果有人建议你采取定期定额的做法,不妨反问他如何解释股价行为。不要接受没有意义的答案——“它们会波动啊”,而是追问它们如何波动。根据每天的价格变化随机改变吗?是价格本身每天在随机变化吗?在这种变化中有规律可循吗?他们是每天随机选择不同的轮盘下注吗?如果这样,是怎么挑选当天的轮盘的?我相信他们很可能从未考虑过类似的问题。这么一来,绝不要采纳他的投资建议。
如果他当真给出了答案,我十分确信他的建议一定无法与定期定额的做法始终保持一致。过去25年来,定期定额投资的最坚定鼓吹者就是电台节目《对话理财》(Moneytalk)的主持人鲍勃·布林克(BobBrinker)。多年来,他不停地重复这套陈词滥调。给布林克先生打电话问他有什么投资建议,他一定会告诉你采用定期定额的做法。在我眼中,这种毫无根据的胡乱建议根本就是西方文明变质腐朽的标志。你从《对话理财》中获得的建议甚至撑不过5分钟的严格检验,然而它却每个星期犹如神谕般随电波传入千家万户。
如果布林克先生曾采用一些简单的数据检验自己的投资建议,很快就会发现那是无稽之谈。也许他根本不在意听众,连举手之劳的小事也懒得做。随机漫步理论告诉我们,基于过往价格行为的策略永远不可能改善你的将来。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变量来应对价格变化。
原则上,一个“轮盘”既可以决定天气,又可以决定“统一雨伞公司”的股价,只不过当中存在一个时间差。首先,天空转暗,24小时后,“统一雨伞公司”的股价才对此做出反应。老道的投资者会留意到这个模式,从而赚到一笔。通过观察变量而非历史价格,你可能会击败随机理论。尽管我给了大家观察事物间简单的关联就能获得无尽财富的希望,但必须很抱歉地承认,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几乎不可能据此做出有效的预测。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止一位投资者会留意到天气与“统一雨伞公司”股价之间的关系。一旦天气变化,那些投资者就会蜂拥买入股票,为了与其他投资者竞争,他们立刻就推高了股价。
于是,本来应该发生在将来的股价上涨现在就发生了,普通投资者很难掌握其中获利的时间差,等他们意识到时,已经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了。这个故事不是想说明,全部或者大部分投资者都应该留意到时间差的秘诀,只有少数投资者才能抓住获利机会,对它善加利用。它被称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shypothesis)。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投资策略采用的信息人尽皆知就不可能战胜市场。有效市场假说与随机漫步理论紧密相关,但人们总将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的假设大相径庭。随机漫步理论提出的假设是,你不可能通过观察历史价格致富;有效市场假说提出的假设是,你不可能通过公共信息致富。大量实验性证据表明,随机漫步理论描述了大部分股价的涨跌行为,只存在极少数例外。
对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在例外出现时寻找到获利方式。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些证据真实可靠,其中一定有几位头脑聪明且具备质疑精神,不会轻易受到迷惑。相反,有效市场假说基于对公众所知信息的判断,因此很难被验证。最有利于它的证据是,即使是职业投资者也无法总是跑赢市场(总会有例外出现)。指数型共同基金与管理基金的表现大致相当——但指数型共同基金收取的管理费较低。
金融学教授在股价中找到了一些所谓“反常现象”,比如股价最可能出现上涨的日子是星期一或者1月。但是当然,只要数据足够多,我们总可以构建出一个或两个虚假模式——实际上,这些“反常现象”一经“发现”很快就会消失。
经济学家、组合基金经理理查德·罗尔(RichardRoll)如此总结道:我亲自尝试过用客户以及自己的钱来“实践”学术界提出的每一种“反常现象”与预测机制,然而我还没能从钻市场的空子中赚到半个子儿。如果投资者无法从系统性的方式中有所斩获……只能认为股价本身已经包含了足够信息。
令人震惊的是,财经新闻从没对此有过思考。股价近期在上涨后回落时,电台评论员总是说下跌是由于“见利抛售”。道琼斯指数攀上历史新高,我们听到的是它正在突破“阻力位”,以及预测如果它突破成功,股价就会持续上涨,股市迎来“大好时光”——当然,除非你在其中有利可图。
经济学家阅读有些财经报道如同许多读者阅读占星专栏。经济学家认为那些文章很有趣,告诉自己只是为了一时之乐。但在内心深处,他们怀疑究竟有多少读者会信以为真呢?一想到这儿,他们就不禁担惊受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