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什么?
内卷,网络流行词,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内卷化趋势
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让你拼命学习的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其他愿意学习的人。
让你孩子上早教班的不是早教机构,而是其他愿意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长。
内卷化的标志
有人说,没办法呀,竞争的人数越来越多,你只有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能出人头地。
其实并不是竞争的人变多了,只是我们努力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马克思早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说过了,“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内卷的不同性质
行业内卷化,为了赚点钱,人们早就把每个行业都发掘殆尽。
即使是没人耕的瘦田,一旦被别人发现这下面有点油水,就会瞬间挤进来一大堆公司来争。同时恶性竞争,打价格战,把竞争公司搞垮。
职场内卷化,公司在残酷的竞争中都快要倒闭了,只能逼员工加班。
而在一个加班文化盛行的公司里,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加班,但只要有足够多的人能够加班,那绝大部分普通人就会在这样极端的工作强度下被迫加入。
越努力越幸运,在这样的“内卷化”面前,简直活成了一个笑话。
内卷化的程度
现在的社交环境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内卷化社会”:暗无天日的学习,失去自由的工作,不断把自己逼到极限的生活以及不相配的回报。
“内卷化”这个词语恰好在这个时刻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情绪的燃点,拿来就用,反正一提到竞争问题,资源分配,怪“内卷化”就对了。
南京一中的校长为“低分高考”道歉——内卷了。
大厂无温情,每年的员工优化计划——内卷了。
很多岗位都要求硕士学历了——太卷了!
学生越来越累,回忆自己小时候还在泥地上和小朋友们弹珠打滚,怎么现在的孩子放学回来不是补习班就是兴趣课。
父母也越来越累,从胎教到早教,再到学区房,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从左脑到右脑全部武装起来。
在这场竞争里,起跑线被人们越划越靠前,我们付出了更多,“赢”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改变内卷的选择与分析
普通人要想改变这种越努力越倒霉的状态,通常只有三种选择:
1.既然拼了命成功的只是偏差下的少数幸存者,那我就干脆躺平任嘲,做一个佛系青年。
2.打不过就加入。只要我卷得够快,把别人比下去我就赢了。
3.跳出内卷社会,放眼世界,广阔非洲,入关美洲,让人均资源变多。
前两年兴起的“佛系青年”、“丧文化”则是第一条路的典型代表。他们相信成功者总是极少数,普通人总是大多数。我们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争不抢,不要妄想成为那万分之一的“成功人士”,这样才能保持心态,一切随缘。
但社会的齿轮疯狂运转,特别是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曾经说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佛系青年们,那股醉意也没能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给人们提供持久的慰藉。
走在第二条路上的人,是现在人人喊打的“奋斗X”、“社畜文化”。“土拨鼠键*时事”指出走这条路的人说白了,是当老虎出来吃人的时候,满脑子想的是只要跑得比别人快就行了。当危险来临时,让别人成为代价,让别人成为韭菜和垫脚石。而如何挣到罗振宇提出的“苟且红利”,如何成为万中挑一的幸存者,这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而第三条路则试图通过“向外看”的方式,开拓新的市场来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就像大家讨论的“去非洲”、“入美洲”,这本身是一种逃离内卷化的表述。一些家长确实会把孩子送去欧美留学,可是普通人要去新的大陆追求新生活,逃离到人均资源相对充裕的异国他乡,又谈何容易。
内卷环境下如何应对
不管走到哪里都好像找不到“内卷化”的出口,大家在尴尬的中间地带左右为难,既没办法像机器人一样永远冲冲冲,面对着迎面而来的千*万马,他们无法躺平任嘲,走出国门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也算不上现实。
无论如何,对于焦虑的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分裂自己,一边大喊联合起来,一边谁都憋着一口气向前猛冲,不敢松懈。
你的好友职场君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她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