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儒学和儒家人物在现代人的印象中是很不讨喜的。一想起儒学或者儒家人物,我们就会想到繁琐的礼仪,和他们迂腐的作派,于是就忍不住在心里鄙夷:腐儒。
嗯,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首要原因是因为儒学和佛道两家不同,儒学是入世的学问,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佛道则不同,佛道两家学问,都指向一个超脱尘世的终极真理。
所以,佛家给我们的印象是法力无边,道家给我们的印象是仙风道骨。儒家啥都不会,啥都没有,还特迂腐。
对于儒家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儒学发展到宋朝以后,儒家人物开始有意识地引入“太极”理念,试图解决终极真理的问题。但是,貌似效果并不是很好。
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科举录取比例又低到残酷,所以儒学经典最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废柴,如孔乙己之流,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于儒学不好的印象。
孔乙己精通茴字的四种写法,穷得连饭都吃不起,还因为偷书被人吊着打,偏偏又清高,说什么君子固穷“。联想到孔子周游列国差点饿死在陈蔡的历史典故,孔乙己之流的存在让人不禁怀疑儒学的现实功用。历史上有种说法叫九儒十丐,所以直到现代的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还被称为臭老九,那么,知识不值钱,这是真相吗?
孟子弟子的困惑
孟子有个弟子叫彭更。彭更曾经向孟子提出一个很困惑的问题,记载在《孟子.滕文公下》里: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彭更问老师:您一旦出行,助理、保镖、弟子加起来几百号人,跟在您后面的车有几十辆,在诸侯之间骗吃骗喝,哦,不对,大吃大喝,这样是不是太安逸了?
孟子直翻白眼之后,耐心地对弟子阐述了社会分工理论,强调了社会分工和贸易的重要性,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经济学名著《国富论》的简约版。
当然孟子如何回答不重要,我们其实也并不关心彭更的问题,我们注意到的是彭更作为问题出发点的描述:孟子居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有没有搞错,这是一向穷酸的儒学宗师?
这样的出行排场,在罗志祥如日中天时,在被周扬青爆料前,也不能有吧?
年,沙特国王萨勒曼出访亚洲,媒体对其出行的豪华场面大肆报道:名随从,吨行李,辆豪车。
孟老夫子虽然远远比不上人家中东石油出产国的国王,但是几十辆车、几百名随从那也绝对是豪华阵容。单就气势而论,其实输不到哪里去。
齐宣王给孟子开的年薪
孟子到过魏国,也到过齐国,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给孟子开的薪酬条件还挺诱人。我们来看看《孟子.公孙丑下》里面的记载: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这是齐宣王托人向孟子传话,说寡人要在临淄的*金地段给孟子盖一所学校,给孟子万钟粟来包养弟子,让我们官员百姓有个学习的榜样,您替我传传话行吗?
文言文的“养”,在这里如何翻译成现代文,的确有点犯难。奉养不对,圈养不妥,包养其实也不咋的,但是找不到更好的双音节词了,意会即可,意会即可。
先说说“钟”这个战国时代的容量单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对于这个“钟”,我们其实一点都不陌生。
那么,一钟换算成现代单位,到底有多少?《史记.河渠书》里刚好有这样的记载:“收皆亩一钟。”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是一钟,这样就很直观了,按最低限度亩产千斤计算,一钟就是一千斤粮食。万钟,一千万斤粮食。一斤粮食,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现在的价格最起码两块人民币打底吧?所以,万钟,起码得两千万人民币。
至于包养弟子的费用,弟子肯定有人员限制,良心价去一半,孟老夫子自己可以净得一千万。
文中并没有说明这是年薪,不过《孟子》一书中还有“兄戴,盖禄万钟”的记载。这是说当时齐国的大贵族陈戴,一年的俸禄是万钟粮食。所以,一千万是年薪,没跑了。
这么高的年薪,孟老夫子居然还高傲地拒绝了:这事有什么好商量的?如果我是为钱,那我为什么要辞掉十万钟的工作,反而接受万钟的工作?(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瓦特,孟老夫子您在开玩笑吗?您居然辞掉了年薪一个亿的工作?同样读的是圣人书,您让孔乙己们情何以堪!
孟子的年薪为什么会这么高
战国时代是一个大裂变时代,各国君主都在争相延揽人才,谋求富国强兵,对人才的渴盼那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和孟子差不多同时代,秦国任用商鞅,楚国任用吴起,韩国任用申不害,都在进行变法。孟子讲的是仁义之学,对于希望能够短时间见效的各国君主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
但是,即使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只要你学问高名气大,各国君主还是愿意用高薪把你供起来,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谦卑态度。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燕昭王就重用郭隗,并筑*金台,果然招来了乐毅这样的大才,一战而下齐七十余城。
这一招,用当下流行的互联网语言来表达,就叫引流。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籍是稀缺品,受过教育的人更是稀缺。在经济学原理上,稀缺性是决定事物价值的首要原理。所以,虽然水和空气对人不可或缺,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因为不具备稀缺性,不管任何时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