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惕夫提出来的。他出生于俄国,在彼得堡大学现为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曾在苏联国家计委工作。他的父亲被派往苏联驻德国大使馆当参赞,他随父到达柏林,进柏林大学学习。年从上海去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研究工作,组织力量编制了美国年和年的投入产出表,把国民经济划分为42个部门。年他在《经济与统计评论》第8期上发表《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投入产出这个名称。年出版的《美国经济结构-》一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
年美国战时生产局和劳工部统计局开展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业情况的研究,在列昂惕夫的指导下,于-年编制了美国年的投入产出表,对年的就业状况作了预测。当时对美国钢产量的前景有一种估计,认为大战结束后,由于武器生产减少,对钢的需求会随着减少,钢产量必然下降,而美国劳动统计局考虑到建筑业、金属制造业和机动车辆制造业在战后会有发展,利用年投入产出系数预测年钢的需求量为9,万吨,而当年钢铁工业在全部设条开工下可生产9,万吨。
这次预测成功,使投入产出法大振,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年洛克非勒基金会支持列品相夫领导的哈佛经济研究组,年美国空*又出面支持。年美国劳动统计局着手编制年的投入产出表,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个部门。接着,美国官方编制了年86个部门、年个部门、年个部门和年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五十年代初,这个方法传入西欧和日本。日本叫做产业关联。据日本统计学家山田隆夫介绍,日本每五年编制一次投入产出表,如年、年、年和年等。五十年代,投入产出法传入苏联和东欧各国。波兰编制了年的投入产出表,匈牙利编制了年的投入产出表。年苏联中央统计局局长斯塔罗夫斯基在《统计通报》第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投入产出法有“方法论的意义”,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了由涅姆钦诺夫院士领导的经济数学方法研究室。为了同西方经济学划清界限,苏联把投入产出表叫做国民经济产品生产与分配部门间平衡表,简称部门联系平衡表。年夏天,经济数学方法研究室组织力量,编制了莫尔多瓦自治共和门。
国年的价值型部门联系平衡表,把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部苏联在应用投入产出法时,宣传这个方法是他们首先提出的,例如涅姆钦诺夫说,在一些国外的研究中,把编制这类平衡体系的开始时间确定为年,并且把它同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惕夫的名字联在一起…….但是,这一论断并不符合历史,因为这种平衡体系是/26年在苏联开始的。年姆·巴连戈尔茨在《苏联工业市场的容量》一文中,列出了/23年、/24年和/25年十一个部门的棋猛式平衡表,并提出了“工业周转内部对所谓总周转来说的系数”概念苏联《计划经济》年第7期。
涅姆钦诺夫的看法是根据以下事实:年列昂惕夫在《计划经济》第12期上发表了《苏联经济平衡表-中央统计局工作的方法论分析》一文,其中写道,“这个平衡表与英美普查的经济统计研究相比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企图用数字反映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从而以经济表的形式反映整个再生产过程的总蓝图”。
但是,年12月27日,斯大林在马克思者土地问题专家代表会议上说,“中央统计局在年当做国民经济平衡表公布的东西,不是平衡表,而是数字游戏”.斯大林对/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不加分析、否认一切的批评,严重地阻碍了棋盘式平衡表在苏联的发展。涅姆钦诺夫在评论列昂惕夫的贡献时指出,“这个美国经济学家的功绩在于:他第一次把部门间生产联系平衡表不仅解释为一种经济统计分析方法,而且解释为一种实际应用的计划工具、局部规划的方法之一”。
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部门联系平衡工作有以下特点:第一,西方国家只编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苏联同时编制价值型和实物型部门联系平衡表。
第二,苏联十分重视计划部门联系平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苏联国家计委经济科学研究所和计算中心等单位,编制部《编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计划的方法指示》一书的有关部分,反映了在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中应用部门联系平衡模型的一些经验。该书是苏联国家计委审定的文件,这说明苏联编制计划部门联系平衡表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第三,苏联除编制产品平衡表外,还编制劳动消耗和固定资产等平衡表。
第四,苏联十分注意开展地区部门联系平衡工作。除一些地区单独开展这项工作外,年和年在编制全国部门联系平衡表时,各加盟共和国以及一些经济区都编制了这种平衡表。
如前所述,波兰和匈牙利是苏联东欧各国应用投入产出法最早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已经编制了许多投入产出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匈牙利改革了统计制度方法,它提供的数据经过计算机汇总,每年都可以编制投入产出表。
除各国应用投入产出法外,一些国际组织也参与了这项活动,例如年秋天,欧洲共同市场统计局发表了一组有关法国、比利时、西德、意大利、荷兰五国的投入产出表,尝试编制整个西欧共同体的投入产出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所属的“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协助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秘鲁、波多黎各等国编制了投入产出表。
从年到年,先后召开了七次国际投入产出法学术会议。年只有15人参加,年增加到人。年4月在奥地利英斯布鲁克市召开的第七次会议,我国第一次派五位同志出席了会议,提交了两篇学术论文。瑞典科学院根据瓦·列昂惕夫在投入产出分析方面的贡献,年授与他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投入产出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奥斯卡·兰格在谈到由投入产出法和线性规划组成的规划理论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没有适用的可能性”,企图利用它们来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化和最优化,仅仅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虔诚愿望”,“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已越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体制的可能性,相反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找到了特别有益的用场”。
兰格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同时,国民经济计划必须对战略比例作出统一安排,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使全社会的各种资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范围内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六十年代初,我国少数同志着手学习、宣传、研究投入产出原理。关于这个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由乌家培和张守一主编的《投入产出法在中国的应用》山西人民出版社年版一书,对我国应用这个方法的历史、情况、经验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投入产出法能在我国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有以下一些原因。
1.投入产出静态模型能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类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可以利用它来合理地安排各种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和衡量经济效益,成为提高计划、统计工作水平的一种有力手段。
2.在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而且能建立各种统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使统计资料系统化。而编成的投入产出表,则是一个比较全面反映经济过程的“数据库”,可用来作多种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
3.由于投入产出法的应用是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反映经济问题,加上静态模型涉及到的数学比较简单,因此容易被广大实际经济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4.投入产出法的适用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它不仅可在全国、地区、部门中使用,而且可用于联合企业,是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