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学思考:国家必须有意识地创造经济运行的制度框架吗?——在联邦德国,集权的纳粹管制经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而告终。年6月24日,在货币改革后的第四天,西方占领区
经济委员会在主任艾哈德的领导下,通过了《货币改革后经营与价
格改革的指导原则》。这一法律为市场导向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
石。
针对当时还在实行的国家管制,艾哈德立即着手尽快和尽可能多地取消对经营和价格的限制。联邦德国后来的经济制度,以“社会市场经济”著称于世。这个概念是由A·米勒·阿尔马克命名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把市场的自由原则同社会的平衡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对经济过程进行基本协调,一旦市场过程产生不合社会愿望或不合理的结果,国家就要进行纠正性的干预。因而,社会市场经济表现为一种介于纯市场经济和纯集中管理经济之间的混合系统。
“我们提出社会市场经济,以表明这第三种经济形式。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制度基本框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被有意识地加以调节的,而且是由社会进行调节的市场经济。”(米勒·阿尔马克,WirfschaffsordnungandWirtschaffspolitik"年。)弗莱堡学派的所谓秩序与自由主义,提供了社会市场经济构想的理论基础。社会市场经济在实践中的代表同弗菜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如欧根、伯姆、吕普克、罗斯托等),在对纳粹德国战时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国家调节的评价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们都认为,古典的经济自由主义虽然认识到了竞争的效力,但是对企业集中的趋势和社会问题考虑得太少,国家必须有意识地创造经济运行的制度框架。
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简单地概括了社会市场经济设想的特点:
(一)竞争原则,市场竞争是制度的基础
这一原则是与人类对个人自由的基本需要相适应的(如对工作的个人首创精神,对工作位置和消费的自由选择范围等)。竞争从根本上被理解为比中央控制的各种体制更好的,能保证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动态过程。为了减少对竞争的限制,国家必须创立竞争的规则,根据这些规则对垄断、寡头和卡特尔进行监督和控制。
(二)社会的原则
市场竞争本身已在实现着社会的功能。“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已经意味着市场经济的一种社会作用······在同一方向上,竞争体系保证和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有效的竞争*策,可以避免市场权力引起的收入分配的紊乱。市场当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要在社会福利*策的范围内,通过社会救济、保险、津贴等形式进行再分配。
(三)稳定经济的原则
有效的竞争*策被看作价格稳定的重要前提。货币的稳定是保证市场运行能力和避免社会冲突的基础。在国家预算收支大体平衡和货币*策适宜时,价格水平的稳定可以同较高的就业水平并存,主要应该依靠对应的货币*策措施来平息经济发展的波动。
(四)同市场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适用于一切国家措施。国家的措施要尽可能同市场一致。也就是说,市场过程,特别是价格的形成应尽可能少地受到干扰。这些就是最初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构想。在现实*策中社会市场经济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它是否经受住了考验呢?在实行这一构想大约10年以后,年,米勒·阿尔马克自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秩序方面,由于受到外贸、资本、住房市场和农业经济等领域中一些紧迫的特殊因素的影响,这一设想起初没有完全实现。大量的国家干预不是教条式地进行的,但是这些干预也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恢复时期,社会福利*策和稳定经济的*策取得了被称作“经济奇迹”的成就:较高的国家预算;在就业人口增加了大约万的同时,保持了就业稳定;在一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缩短了工作时间;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等等。如果说50年代的经济奇迹同社会市场经济的构想不能分开,那么当时的历史条件肯定也起了重大作用:比如战争对生产设施的破坏,使生产设备和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更新和现代化;经济增长未受到劳动力市场的限制;尽管有大约万难民和战俘在战后.返回德国,失业率从年的10.4%下降到年的1.2%。
在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范围内提供的大量美国资本克服了经济起飞时的外汇短缺,进口了大量的粮食、原料和专门设备;由于对外贸和同国外的资本往来实行管制,有可能相对独立地实行以传统的货币*策为主的稳定经济的*策;存在大量的补偿性需求;国家减免负担,有力地促进了私人投资;工会出于对企业投资能力的考虑,在提高工资方面的要求比较克制;最后是国内*治方面未出现激烈的社会争端。
自50年代末以来,这些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柏林墙的建立使难民的涌入几乎完全停止,国内就业人口开始收缩,劳动市场上的供给过剩消失了。主要来自南欧的外国劳动力,虽然阻止了潜在就业人口数量的下降,但是未能遏制高质量劳动力,如技术工人的日益短缺。工会停止了经济恢复时期在工资方面的克制态度,开始进行分配方面的斗争。
-年间放开了外汇往来,欧洲共同体也开始建立,这两个方面促进了外贸的扩大,但也同时加剧了国际经济势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经济*策的有效性下降了。
结语
起初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引起了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尽管在运输、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增加了资金,但仍然不能满足最迫切的补偿性需求。各部门的发展出现了差别,纺织业和采煤业等部门出现了结构性危机,而在50年代,几乎是所有部门共同参与了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