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在《经济学人》杂志上刊发题为《中国增长模式是否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威胁》(IsChina’sgrowthmodelathreattofree-marketeconomics?)一文,文章指出,虽然西方普遍担忧中国崛起会迫使西方面临自由价值观的挑战,但历史证明,中国的经济崛起模式与自由市场经济一脉相承,这一担心似乎有点杞人忧天了。
原文摘编如下:
-------------------------------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目睹了中国最令人震撼的经济增长表现。自从40年前,中国首次提出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后,中国的经济表现不仅成功地将本国的人均GDP增长了20倍,将数百万人民从贫困中解救出来,中国还成为了在新技术领域,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手机互联网运用的全球引领者。
既然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很有可能替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似乎是更多的国家和全球领导者将对下列问题展开争论:中国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他们会问,是否这一新模式会挑战甚至颠覆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因为迄今为止,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被广泛地看作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石。虽然中国的人均GDP仍然低于美元(约合人民币元),几乎是高收入国家的最低收入水平,但几乎没有人怀疑,中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得异常出色。
或许将有更多国家和全球领导者会争论,中国是否已经建立起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现在,很多人将中国的成功部分地归因于它广阔的地理面积以及内部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同质性。在这些人看来,这些因素对形成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从而推进经济增长很有帮助。然而,这一观点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施改革开放*策之前,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便大多数人同意,改革开放*策在塑造中国的增长奇迹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哪个方面,这一*策被证明是最有效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年以前较为盛行的观点是,中国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对市场力量的激励。从农业部门开始,对劳动力的分配逐渐由市场而非*府的核心计划者决定。这一转变将合适的人选放置在合适的岗位中,释放了自主创业精神,并让工人们更加高效地工作。在劳动力改革初见成效之后,其他重要的投入,如土地和资本的投入,同样被至于市场力量之中。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经济向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演变。
更近一些时候,尤其是在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一些人陷入到这样的争论中去:从*府追求经济增长的智慧和决心来看,中国是独特的。有人对下列现象存在争议,即中国*府是通过规划和监管工业发展来加快增长的。事实上,通过指定特定工业为战略型工业,并给予它们资源分配的优先权,中国成功地在许多行业建立起了比较优势。这一措施帮助中国实现了出口的增长,也实现了经济的整体增长。除此之外,中国采取了反周期的货币和财*手段,在经济增长减缓和投资衰退时期,向社会提供急需的资本。这一举措极为关键地维持了经济增长速度,并以独特的*府调控方式,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家庭和企业家们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持续下去,这一信念因而促进了中国的资本积累。
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积极的国家调控举措并非中国独有,也并非可持续的。几乎所有的东亚国家,均以不同的程度遵循了由日本建立起来的“东亚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了利用*府的权力,来提升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一个例子便是在发展初期协助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在发展中后期提供财*补助来维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实现全球统治。
中国在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前的增长方式,的确很像“东亚模式”,但中国的*治体制,又让它与日本或韩国相区别。在中国,对地方*府官员的考核方式是以官员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的,这给予了官员们很强的动机来确保本地的增长速度以最快的方式进行。这一体制在确保全国范围内实施*府的增长优先*策上非常有效。
尽管在新兴经济体中,以*府的宏观调控来保证经济增长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中国让这一手段奏效的能力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中央*府不仅有很强的能力动用大量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监管工业发展,它还可以调整物价,从而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泡沫。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大多数经济*策是倾向于市场的,并有利于提升效率的。中国的经济改革彰显出自由市场的巨大活力。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一个在地方层面倾向市场的环境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企业的效率,并促进消费和减小金融泡沫风险。
因此,中国模式并没有对全球构成挑战。相反,它与新古典经济学里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范式相协调。中国*府已被证明,它可以在市场失败时,提供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补救措施。中国*府的这一能力是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没有预料到的。有了这层宏观调控,经济可以在其他方面表现得更好,即便在这些领域没有那么“自由”。
可以说中国的成功没有对市场经济的正确性提出任何的质疑,而是对什么是最好的完善市场的方式提出疑问。很可能的一点是,中国的经验最终对一个迄今为止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出答案,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更紧密地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系统,并开放本国服务和金融工业的同时,保证持续的高质量增长。(中国论坛网刘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