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耕田水到渠成/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是喻国明老师年更新的一版新的传媒经济学书籍。里面有许多大家可以了解、掌握的名词。
贴心的小田心已将该书中涉及的部分较为重要的名词整理给大家,方便大家识记,目前小伙伴们复习任务艰巨,如果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学习这本书,也不必焦虑,只看这一篇也是可以的。
1.新闻洞
报纸的新闻洞是个有一定之规的系统。为了从经济上考虑,报纸上刊登新闻的版面大小在一定时间之内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当报道一个新事件时,就必须略去一件或数件其他的事情,要想加上一点东西,就必须减去一些东西,这是一个在一定之规的封闭系统中的强迫性选择。新闻报道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封闭系统里的强迫性选择。这种因媒介渠道有限而必须对传播内容进行强迫性的定量选择的情况,有人称之为“新闻洞”理论。
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接收和理解的事物一定是非常有限的。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接收者身上也存在一个“新闻洞”。人们接收信息主要是通过听觉渠道和视觉渠道,过量的信息刺激会造成听觉和视觉的疲劳。接收渠道的拥挤,容易导致信息的堵塞,接收效果不好。读者自己面对众多信息资源时也会有所选择和安排,这也是一种潜在的配置。
“新闻洞”的存在决定了能通过“新闻洞”的信息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2.扳机效应
曾经有学者以“扳机效应”来形容媒介间的议程传散现象,即“媒介议题会牵动媒介议题,让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成为大家炒作、关心的焦点”。媒介议题不仅仅会影响受众对于事件重要性的认知,还会影响其他媒介对于事件重要性的认知。
3.共鸣效果、溢散效果
共鸣效果:某些媒介(“媒介意见领袖”)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介跟进报道。这些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也被其他媒介采纳,形成连锁反应。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在传媒现象中,存在与共鸣效果相反的议题流向。反对议题可能由另类媒介引入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不管是共鸣效果还是溢散效果,媒介间议程设置对于社会注意力资源的流向和配置的效用是非常大的。即使是新闻价值相仿的事件,也由于初始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