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干部论坛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他组织*治局委员专门学习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发表题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新境界”重要讲话,号召通过重温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把*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毛泽东曾经向四级*委委员写信推荐读*治经济学。年11月9日,毛泽东在《关于读书的建议》中写道:“此信送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的委员会的委员同志们。不为别的,单为一件事: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我以为这是主要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毛泽东身体力行,认真阅读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并作了大量批示。领袖们之所以重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建设和学习,首先在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的*治经济学是基础,是枢纽。基础和枢纽搞好了,理论体系就健全了。其次在于*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指出:“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指引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诉求,是共产*人坚定不移的追求。最后,领导干部应当有前瞻性思维,高瞻远瞩,虚实结合,把握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以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指引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能帮助学习者拓宽思路,提升战略性思维,明辨是非。
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可以帮助领导干部理解市场经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纠正不正确的思维和做法,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最初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和大规模无疆界的市场交换和永不停滞的自觉创新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发生在中国,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律和知识对我们而言还是短板,而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补齐这样的短板将极大地提高和扩展我们的思维空间。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市场经济。第一层次是资本的运行,第二层次是运行背后的经济规律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寓其于经济运行之中的。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可以丰富与我们相关的市场经济知识,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马克思*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及一些精彩论述,可以补齐我们知识的短板,指引正确的方向。
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领导干部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同样也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领导干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知识和其他经济学知识。因为实践既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领导干部应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就要学习其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的*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资本论》中。
马克思*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方法论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紧密联系实际,为了研究经济问题,来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达的英国。通过仔细的观察,琐细的描述(例如《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的工作日就进行了琐细的描述)和科学的、大道至简的抽象(资本论第一卷的“商品和货币”就很抽象),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切都来自于实事求是。需要强调的是没有深刻的观察和琐细的描述,就很难有科学的抽象。
中国共产*人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我们*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策研究的“富矿”,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策创新符合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经济学、社会学,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告诉我们,革命和建设需要“本本”,但不教条于“本本”。要在“本本”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修正,丰富和发展“本本”。既要尊重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同样也要重视特殊性。搞好了特殊性就丰富了普遍性,丰富了“本本”,这就是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极具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一是始终坚持实体经济第一的原则,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只能服务于实体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三卷《资本论》都是研究实体经济的。在《资本论》第一卷题为“商品”的第一章中,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商品这一物质产品的社会有用性。由价值形式进而由货币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财富背后是使用价值,是由使用价值支撑的。只要这些使用价值不变,表现其价值量的价格或高或低都不影响一国实际财富的增减。实体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制造业和农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一国技术进步集中体现在制造业上。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如果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缩小10%,其内容是农业方面缩减的,那就是饿死人的问题。如果是由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构成的,那恰恰是挤出泡沫。
三卷《资本论》在逻辑上也体现了实体经济是全部经济活动的基础的原则。其中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由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资本完成的。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过程,具体论述的是创造物质产品的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以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分配,以及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资本循环最简单的公式是货币资本(完成购买功能)—生产资本(完成生产功能)—商品资本(完成销售功能)。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都是服务于生产资本的。为了聚集资本的方便和提高销售的效率,分划出了银行资本和商业资本,它们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
二是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精髓。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同时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要想得到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总产品,就要付出对等的社会劳动总量。坚持劳动价值论就要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是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是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在分配中只有充分考虑到生产性劳动的回报,才最终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坚持劳动价值论,就是要着力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坚持劳动价值论就要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加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以更高级的形式出现。应当充分注意到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者劳动的特殊性,将其作为复杂劳动给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