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做题家的内卷茧房绩点为王,过度竞争,正在
TUhjnbcbe - 2023/3/20 20:51:00

01

这几天读郑也夫教授的《论文与治学》,看到他在文中提出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我认为厌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特色”。

郑也夫教授得出这一论断,是在十多年前。可能有很多朋友第一时间会觉得很诧异,因为以咱们中国孩子学习的勤奋劲,根本看不出一点厌学的势头。

但实际上,郑也夫教授所说的厌学,并不是指小学生、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不爱学习。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郑也夫所针对的自然是大学生群体。

在郑也夫教授看来,大学生的求知欲弱地惊人,即便是在北大、清华,以及人大这种高等学府里,他也察觉不到同学们学习的强烈愿望。

“我要讨论的不爱读书,是指一个著名学府里的学生居然不爱读书。经过千辛万苦的科举竞争获得胜利了,进入高校以后,我们面临的事情就是读书,但是他不爱读书了。而且这不是个别的现象,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这是个大问题。”

郑也夫教授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他认为,高中教育的紧张与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无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同时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太过投入。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就透支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因此到了大学自然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其实这也并非不能理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高中时老师、家长总是让自己再加把劲,“辛苦这几年,到了大学就不累了”。这种论调大家想必并不陌生,也从侧面佐证了大学生厌学是有现实基础的。

然而,郑教授的论断毕竟是十年前做出的,十年后再看这句话,或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02

内卷,毫无疑问是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关于内卷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我个人倾向于内卷就是在某一领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家为了获取该资源而过度竞争,人与人之间彼此内耗的情景。

可以说,内卷不仅是适用于经济学的原理,而且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其容身之所。而《三联生活周刊》于去年9月19日发布的《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一文,更是让大众第一次意识到了大学生内卷的真实现状。

在大学内,保研资格是十分固定且有限的资源。于是许多大学生为了争夺这有限的保研资格,纷纷陷入了严重的内耗之中。

保研首先要求的就是成绩排名,这对于刚从高中生涯中脱身而出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大学和高中终究还是有点不同之处。

在大学,某些测验并没有具体固定的答案,而学生之间要想分出高下,往往就会陷入毫无意义的内耗中。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这个老师期末要求交一篇论文,字数不限。同学A本来只写了字便觉得足够,但看到同学B一口气写了多字,觉得老师可能会给B同学更高的期末成绩,因此将原来的论文推翻,不断添砖加瓦,最终可能字数超过了字。

写字有没有必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字就已经足够将问题说明白,那么再耗费这样大的精力,其意义也仅限于在竞争中不被同学超过。

但不可置否的是,这样高投入的竞争在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泡图书馆,拿高绩点,争取保研资格几乎成了每个大学生的标配。影视作品中青春飞扬的大学校园生活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内卷状态下的大学生,似乎已经无法再用郑也夫教授所说的“厌学”二字来形容了。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早八晚九的图书馆学习是生活常态,即便回到寝室也仍要挑灯夜读,直到凌晨。科研工作,实习经历,四六级,托福雅思,无数快人一步的目标和计划在学生们眼前徘徊,像诱人的妖精。于是每个学子都来去匆匆,似乎走慢一步都会被人落在身后。

去年11月11日,北航一名学生在图书馆晕倒,最终离开了人世。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在知乎的这个话题下,几乎没有人认为是这位学生身体素质偏差,反而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学校内卷化的状态将这位学生逼上了绝路。

尤其是其中一位学生的回答,令我深受触动。

“凌晨两点了,床下舍友的灯还亮着,键盘哒哒哒有节奏地响着,听着像是心跳。”

我不禁开始困惑,这样的“好学”,真的值得吗?

03

也许会有人说,内卷不过就是公平竞争,能者居上,有何不可?

我当然不否认这是一种公平竞争,但我同样也不能否认,大学生内卷,正在消解大学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如今回过头来,我们再好好审视一下郑也夫教授的那句话,厌学到底是指什么意思?郑教授给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标准,厌学就是不愿意读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郑教授不把是否乐于追求学习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呢?即便是十年前的北大、人大,也肯定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好学生吧?

在我看来,郑也夫教授不这么做,而是将愿意读书作为唯一标准,恰恰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

在咱们的传统教育中,阅读课外书常常被视作不好好学习的表现。即便你想读,也只能读那些老师上课推荐过的经典名著。再加之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实际上也没太多读书的时间。所以,身处传统教育中的学子不具备自主读书的基础条件。

这就使得他们到了大学后,也不愿意读书,也不会去读书。读书,完全可以说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抛弃了读书的学生们,其本身自主学习的愿望又有多么强烈呢?

所以,这里所说的读书实际上并不指单纯的读书,而应指学生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的能力。但很明显,高度内卷化的大学生活正在摧毁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大学,除了必修的课程之外,学生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其他的选修课程。大学如此设定规则,我想本意是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在另一项规则——绩点计算规则面前,这美好的愿望终究变成了虚无的愿景。

大学的绩点计算规则非常明确,所有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成绩都要纳入最终的绩点排名中来。单看这一规则本身,学校或许是想以此来督促学生们认真学习课程,但事与愿违,这却成了学生们内卷的必要手段一样。

绩点的高低取决于各科分数的高低,而不同课程,老师严厉程度不同,试题难易程度不同,自然会有所区别。于是为了获得高的绩点,许多天之骄子在选课上精打细算,通过报各类容易混学分的课程来不断地拔高自己的总绩点。

于是,我们看到,天然的兴趣被扼杀,最终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成绩服务。

年12月15日,北交大一名大三学生跳楼,而他留在人世的遗书,如今读来还是触目惊心。

“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到了大学之后,我竟然听信了某些自由派的*话,妄图全面发展,因而舍弃了做题这一优势项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为时已晚。”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每每读及这段话,都有五味杂陈之感。

是什么时候,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奢求?

是什么时候,高中刷题取胜的方法成为了大学生同样适用的决胜法宝?

是什么时候,象牙塔的孩子们开始被无形的手推着向前,在滚滚烟尘中奔跑到筋疲力尽?

我不知道,也无法回答。但我知道,绩点为王,做题致胜的目标追求,让大学教育正在失去其本色,逐渐向着死板、僵化的高中教育靠拢。

04

很悲观的是,从某种角度来看,大学教育的内卷化似乎是必然。

首先,作为与大学教育联通的高中教育一直以来都呈现出较强的内卷化特征。

在“提升一分,干掉千人”这种口号的宣传下,高中的内卷化早已屡见不鲜。比如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参加各式各样的补课班、冲刺班,即便豪掷几万元的补课费,也眼睛都不带眨一下。为了多刷一道题,多掌握一个知识点,晚上熬夜刷题早已是常态。大概就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所以才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觉。

所以,当大批“做题家”们涌入大学校园之中,面对保研资格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仍然是通过刷题来提高成绩。

用郑也夫教授的话来说∶

“他中学时代用力过猛,形成了一个惯性,大学还没有扭转,还是照着命题作文的路子走,他从来没有开发出自己选题、自己找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正是因为基础教育没有为学生铺设除刷题以外的自主学习路径,他们才会将这一风气带至大学。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其次,整个社会的内卷也是促成大学内卷的原因所在。

想起前年,郑州一个火锅店因为招聘服务员要求学历是毕业,引发网友热议。如今看来,这其实也是内卷的表现之一。

招服务员为什么要毕业生?无非是因为火锅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博人眼球,所以搞出点新花样来奇招致胜。你想想,假如一个火锅店员工都是,毕业生,名声在外,肯定会有人因为好奇去吃饭。所以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卷。

诚然,与10年前相比,现今的大学生因为数量多而变得不值钱,我读书时数学老师甚至笑称澡堂搓澡的都是本科毕业。

但仔细一想,大学生人数多与大学生无法胜任十年前的高要求岗位究竟有什么关系?其实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无非是各行各业为了在内部竞争中取胜,不得不采取聘用更高学历的人,来形成自己的优势。

于是,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需要研究生才行。而具备本科生素质与能力的人,却做起了无需上大学便能做的扫地、搓澡等行当。

正是面临着如此严峻的现实挑战,所以原本相对悠闲的大学生才不得不开启内卷化的进程。

从年到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从万猛涨到万,原因何在?

05

诚然,社会的内卷目前看来很难有办法去遏止,但要想阻止大学的内卷进一步扩张,我们或许还有一些办法可选。

郑也夫教授曾在《论文与治学》一书中多次强调论文的重要性。

“写作论文的过程,会迫使你读书,但不是沉溺于读书,而是既懂得了积累的意义,又明白了吸收的紧要;会促进你放开想象的双翼,不然论文是不会有新意的,但同时又必须精密推敲,严谨措辞,不然就是杂文散文,绝非论文。”

但同时,郑也夫也哀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论文写作不太重视。郑也夫如此看重论文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论文最能反应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判断等多种能力。

其实想一想,这正是内卷化日益盛行的大学校园所缺少的。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期末考试只要在最后几周把老师给的考试范围背下来就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可见期末考试本质上仍旧是死板的、偏应试的,因此新的大学生才很难脱掉做题家的外衣。

但假若我们能够让期末考试变得更加灵活,侧重学生掌握知识、分析知识的能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没有范围可划,考试形式不再是固定的选择、填空,而是要求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论述题时。学生们就不用再死板的学习,相反,这样的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根据自己的感觉,去阅读与所学科目相关的书籍、文献,博采各家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而因为各自的复习思路,复习范围完全不同,学生们之间也就没有了彼此竞争的必要性。坦率来讲,人只有在另一个人做自己同样也要做的事情时,才会不自觉地产生比较的压力。

而能够让学生们灵活自主地去学习,才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所在,也正如郑也夫教授所言:教育应该开发出一个人的读书兴趣,而不是摧毁一个人的读书兴趣。

尽管目前看来,大学去内卷化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还是衷心希望当代学子能够从内卷的漩涡中抽身而出。

因为大学,本应是让学生们从容自在地行走于知识花园中的凭借,而非供他们追名逐利,彼此缠斗的“罗马角斗场”。

也因为,一切都可以变得浮躁,唯独教育不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题家的内卷茧房绩点为王,过度竞争,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