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当中的《微观经济学》分册。作者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是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微观经济学对比于研究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宏观经济学,是以个人或者企业为对象的经济研究。正如本书的题目一样,这是一本介绍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学课程。
所谓“原理”,指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经济学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作者曼昆在小布什总统时期担任过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在实践并且检验经济学原理方面,应该颇有建树。他在书中提出了十大经济学原理,每一条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十条原理展开阐述。
第一部分的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有实体的食物、商品,还是无形的劳动,时间等。当遇到资源分配时,人们就会面临权衡取舍,每样资源都有机会成本,也即是相对应需要放弃的东西,选择这样,同时就要放弃那样。
经济学研究中通常会建立理想化的数学模型,这时除了规定各种简化的假设外,还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只会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一个重要概念,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同时人们又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会产生各种的结果。
第二部分原理是说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贸易能够带给所有人好处,不受影响的市场是调控经济的好方法,可见作者的态度是十分认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是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府*策也会起到纠正或协调的作用。剩下的原理是与宏观经济学有关的,由于本书只集中介绍微观经济学,所以暂且省略。
作为一本专业的教材而言,笔者认为本书是十分成功的。假如是国内的同类教材,一定是各种深奥难懂的公式、五花八门的图形甩在学生面前,配上不明觉厉的解说,不仅毫无趣味可言,真要看懂当中内容还要花不少的力气。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紧紧地围绕着日常生活,各个讨论课题都能举出相应的例子,由浅入深引导读者思考。
一门课程的重心应该是传授读者学以致用的“活知识”,而不是强迫读者记忆一堆枯燥不明所以的“死知识”。遗憾的是,国内的专业教材鲜有能达到这样的水准。
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很高的学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谁离得开买卖消费?谁又离得开权衡取舍?即使我们不是经济学者,经济学的原理对我们制定日常决策也十分有帮助。例如“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告诉我们学会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机会成本”告诉我们做事情都会产生代价,“沉没成本”告诉我们付出的成本正如覆水难收,不必在意过多等等。
读完全书之后读者应该都深有体会,作者曼昆对于自由贸易的大力肯定贯彻始终。他坚称贸易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即使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生产力比别人高,资源比别人多,站在理性人的角度,跟别人做贸易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为机会成本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总是要付出相应代价。
既然自由贸易对于双方都有好处,为什么世界各国不能放开胸怀搞贸易呢?假如说清朝时期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是不懂得经济学的相关原理,那么现在的中美贸易战又为什么打起来呢?从国家的层面上其实是有诸多的考虑,例如保护本国企业利益,保护国家安全等,正如美国以此作为理由打压华为在美销售通讯设备一样。
就现在而言,贸易战中的美国最喜欢用关税当作攻击中国的手段。曼昆告诉我们,其实关税作为税收的一种,会产生无谓损失,损害到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买到的进口商品价格高了,需求当然也会降低,最后就会影响国家的总体利益。为了打击对手国家的出口而增加关税,对于自己来说是弊大于利,可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以上贸易战的真实写照,都是国家间对于自由贸易实行限制带来的恶果。此外,在曼昆眼中,假如自由贸易是在正常运作的市场下,*府用各种手段例如税收、最低工资等干预市场,那么即使*府初衷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经济状况,最终还是会导致供求失衡、无谓损失等不良后果。借助亚当斯密的话,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可以调控经济活动,不去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
经济学是一门既抽象,但又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学科,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这门学问,必不可少的就是结合各种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读者对经济学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相关案例,可以参考以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