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教授新书《基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原理》系列连载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把经济学比做睡美人,她的苏醒需要新方法、新典范、新经济学家与新问题的亲吻,然而在人类经济学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人都选择做看客,评论家或站队者,鲜有人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思想。
即使有人这样做,也大部分是原有思想体系的继承或者反动,而那些敢于抛开现有经济理论,直接深入真实世界去做观察与思考,并总结出一套思想体系的,才是经济学的开疆扩土之人。
进入本世纪以来,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让西方经济学的缺陷再度暴露,从英国女王质问经济学家为何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到民众到华尔街抗议游行,从《21世纪资本论》的畅销,再到特朗发起全球普贸易战与世界各国接近崩溃的*府债务,这都无疑都是对现有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经济秩序的鞭挞,也表明现有的经济学正在失灵或失效。
现在全世界面临的经济崩溃只是表面问题,经济学的崩溃才是根本问题,人类目前使用的经济思想体系仍然是互联网时代之前创造的,已经有三十年左右没有更新,我们只有真正研究这个时代的问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经济学,人类经济才可以重新走入正轨。
其实经济学独立成为一个学科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但一直是不成熟,不完善,争议颇多,尽管萨缪尔森、曼昆、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在编写他们的经济学教材时为了不让学生失望和教学工作者为难,他们也往往会刻意营造出一种“学派大团结”的假象。
但对于那些真正研究经济学的学者来说,现有经济学仍然是不成熟的,很多根本性的矛盾仍然是不可调和的,这一点在宏观经济学比微观经济学表现的更加严重。
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学贻害无穷?
关于现有经济学的分歧,新古典综合派创始人萨缪尔森指出“在宏观经济学中除了GDP的定义外,几乎每个问题都存在争议”。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弗兰克·奈特曾言“经济学本身毫无用处,却无端增加人们思想的混淆,既不能加深我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理解,更不能为社会秩序提供任何新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真正明白的,普通人也完全明白;普通人不能明白的,经济学家也不明白。”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科斯教授曾专门著文说全世界经济学者对人类财富的贡献,绝对抵不上他们所赚取的收入,经学家家研究的是想象中的世界,而不是真实世界。
美国贸易经济学权威人物克鲁格曼先生则直言说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学,说得好听一点儿,是百无一用,说得不好听一点儿,是贻害无穷!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始人索洛则认为把经济学视为“科学”是错误的,因为在经济在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如果有人想建构这类理论,最后很可能会落到一无是处的下场。
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塞勒则指出“行为经济学是混乱的,传统经济学则是完全错误的”。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内生增长理论的创始人罗默在其《宏观经济学的困境》的文章更则直言宏观经济学已经倒退成伪科学。
中国也有经济学家许小年,认为宏观经济学应该从经济学教学中剔除。
一个学科最有力的开拓者们竟然对自己所在的学科持这样的看法,在其他学科是罕见的,当然也只有这些处于领*地位的大师才敢于讲出这样的真话,而那些平庸的学者是没有这个勇气的。
也因为主流经济学存在巨大争议以至于曼昆在撰写经济学教材时不得不以十大原理开篇,以六大争议结束,而他列举的十大原理几乎等同于不言自明的常识,而六大争议才是经济学的根本重要要问题,而至今没有有效解决。
对此,曼昆撰文承认,经济学家们喜欢摆出一副科学研究者的模样,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干,对此我心知肚明,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我很刻意地把经济学描述成一门科学,以免学生们在开课的时候就把它当成不切实际的学科。
中国经济学家高鸿业在编写教材时也不忘提示学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却尚未通过实践的检验,许多论点只是靠学者的”权威“所论证,在西方经济学中,相互矛盾的说法大量存在,西方经济学则是新的理论往往完全排斥掉旧的学说,新旧理论不是相互补充而是相互排斥,因此,正确的理论(如果存在的话)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进展而被积累起来。
我在参加中国一个由几十位大学经济学院长和多家主流期刊主编参与的一个经济学年会时大家也直言,经济学已经沦为一个小圈子的数学游戏,对社会基本没用,而且大家也一致认为期刊也引领不了学术的发展,甚至有一个期刊的主编声称经济危机发生八年之后他们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篇与经济危机有关的文章。
目前对经济学的质疑目前并没有扩散到经济学界之外,年诺奖得主罗默回答的非常直接,因为经济学界的不透明,让其逃避了质疑。
但无论怎样,我认为这都是阶段性问题,经济学最终还是要走向认识上的统一,而目前面临的争议、混乱与无效其实就要求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这也为当代经济学人进行创新留足了空间。
但理论上的争议与对立虽然有时是观察角度的不同,但一旦落实到现实经济*策就会有对错之分,我看来人类由错误经济思想造成的民生灾难,并不比战争少,而且有时比战争来的还要严重。
纷繁混乱的经济学思想往往导致”神仙打架,小*遭殃“,因为很少有*治家能够摆脱凯恩斯所谓的”成为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的宿命。
当*府采用了错误经济思想去制定经济*策时,企业家和投资人则往往成为错误经济*策的直接受害者,在每一轮经济周期中都会受害者无数。如果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或长期的经济衰退,还会波及普通民众。
当然也有个别经济学家如卢卡斯也曾在某个时段声称”人类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问题已经解决“,”经济学在多数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随之就把这些言论击的粉碎,而且卢卡斯声称的这种共识也恐怕只停留在其芝加哥大学等中部高校的小圈子里,但一旦将其结论扩大到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盛行新凯恩斯主义的东部高校,对其理论及价值观的认同者基本上就寥寥了。
而卢卡斯当时说这样的话,无非是想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在经济学界”定于一尊“,但经济学不会终止于一个学派,而芝加哥学派处于巅峰时,迎来的必然是批判,经济学下一次革命必然是一场针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革命。
经济学不仅存在大量分歧,而且表现的非常”无用“。曼昆指出目前的教科书格外强调古典货币理论、长期增长模型、以及预期的作用,但目前对可以制定出什么样的可实施*策更缺乏自信,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也没有改变大学里的宏观经济学授课,这与当萨缪尔森年将凯恩斯革命引入教科书时得到全世界的老师快速地、衷心地拥抱的局面完全不同。
经济学最终需要的还是理论创新
目前经济学界的改良派,都一致性的将经济学的无能与经济学发展的停滞归结于数学的过度应用,经济学家们以为给经济学理论套上外表华丽的数学外衣后就变成了真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不仅没有享受到经济学带来的快乐,反而一直在享受经济学带来的痛苦。
美国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创始人罗默曾对经济学数学化发起猛烈抨击,他认为数学并非用于阐明问题,而是作为说服或误导的手段,”数学滥用“已使得我们难以解答一些问题,数学滥用忽视紧密的逻辑演绎,往往导致逻辑滑坡。”
“数学滥用”使学者将精力错用,沉迷于数学推导,忽视了对经济问题的深入思考。其结果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众所不知”的语言去讲述“众所周知”的道理,缺乏引导及训练学生对经济问题本身的思考。
罗默告诫道,如果这种不严谨甚至是学术不端持续下去,数学模型将丧失阐释力与描述力,经济学的荣誉都给了那些处在数学模型设计前沿的人,而不是真正描述经济现实的人。
这些批判是有道理的,经济学的演进最终要靠经济思想的演进而不是经济模型的演进,虽然有一部分经济思想需要用数理模型才可以表达清楚,但绝大部分思想都可通过精炼的文字进行表达。
经济学这种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学科是非常需要理论的,没有理论决策者不知道该如何决策,各种经济事件的因果机制也无法说清,经济学家们也不能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最重要的是经济学无法实现知识的增长,然后现在经济学里规范的、历史的研究让位于数理的、实证的研究。
研究方法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非常明显,以至于经济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经济分析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割裂,最明显的就是进入经济学教材的理论模型大部分都很难用于实际经济分析。而大家平时从事经济分析所用的很多经济思想,比如历史学派、供给学派、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等都无法进入经济学教材,而现在教材中属于凯恩斯经济学的部分也大多是后人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总结的模型,而非莱恩斯本人的理论陈述。
我本人从不反对经济学使用数学模型,而且很多理论也只有用数学才可以表达清楚,比如边际分析,比如生产函数,经济增长模型等,我自己的经济理论中也会有一些方程式存在,比如我平衡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方程式,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幸福方程式等。
但我反对的是用数学模型对经济学进行一番“削足适履”的改造,将那些无法数学化的理论从经济学教材中统统剔除,让学生直接失去接触这些思想的机会,这才是经济学界的损失。比如我新财税经济学中对*府债务危机特征的描述、对危机形成原因的分析、对人类未来增税空间的分析以及对税收改革的建议等都没法用数学模型表示,都是以理论的形式存在,都是对经济学知识的贡献。
在我看来,经济学出现如此现状跟经济学家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经济学家虽然研究市场,主张市场化,但对于其自身来说,绝大部分经济学家的一生都生存于行*式管理的世界中,他们的生活基本是与市场绝缘的。
经济学家们从在高校取得学位、到工作后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基金、晋升职位几乎没有一个环节是市场化的,全部是行*化的,与所有接受行*化管理的领域一样从来都是形式主义盛行,而不注重实质。
他们必须用漂亮的形式去取悦自己的导师、期刊的编辑、课题的评审专家、晋升自己的领导等,经济学家如果要功成名就需要不断做这样的工作,天长日久之后对管理者、评审者的取悦代替了对经济学真理的追求,而且越发展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一个学科的堕落就在所难免了,而一旦将经学界市场化,很多靠数学形式主义、论文数量主义生存的经济学家都将被淘汰掉。
人们常说,在经济学界萨缪尔森之后无通才,这并非因为经济学已经理论太多,人们倾其一生也无法全面掌握,而是因为已经数学化的经济学教材已经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各学派的思想精髓。
学生,甚至经济学教师的经济学功底都越来越薄弱,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不再接触理论表述的经济学,甚至认为经济学就应该是现在的样子,而如果没有对前人经济学理论精髓的精准理解与把握,那后人又怎么可能去超越前人,去创新呢,因此经济学陷入停滞,也自然难免了。
目前严重的局面是,当今经济学界很多经济学家都丧失了最基本的文字表述能力。虽然后来者的经济学教材编写者,如曼昆和斯蒂格利茨虽然对之严重不满,已经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萨缪尔森的影响,但彻底转变还需要很长时间,毕竟好的教材该是精准的把各个学派的理论精粹传达给学生,而不是相反,现在学生如果只看经济学教材,而不去阅读经济思想史,很多经济思想以及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是不知道的。
另外在我看来,除了经济学数学化外,重农学派将自由放任引入经济学,马歇尔将均衡引入经济学,弗里德曼将实证引入经济学,这些都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误导,也是经济学改良派们经常抨击的对象,但人类毕竟是要从这些歧途中走出来的,而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然代价吧。
当然一个学科的质疑也不仅仅是研究泛式那么简单,关键是还是核心理论存在问题,导致现实经济中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用现有经济学去指导经济实践经常会犯错误,这才是最根本的。
因此经济学除了范式更新外,最终需要的还是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