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张思峰版
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进行公共管理,致力于增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组织和机构。
2、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3、福利:指一个人由于拥有财务、知识,情感等而增加的物质的、精神的快乐,或者减少的物质的、精神的痛苦
4、效用:指人们消费商品和服务上获得的满足程度,或者是商品或服务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能力。
5、偏好:消费者依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序。
6、帕累托改进: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增加一个人参与资源的分配,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资源的分配。
7、无差异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对消费者提供效用完全相同的点的轨迹。
8、边际理论:研究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产生的效应及其对人决策影响的理论。
9、*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10、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有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有配置。
11、*府干预:当存在垄断、外部性、分配不公、经济失衡、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使用过度等资源配置缺陷灵时,*府采用财*、货币、收入等经济*策和法律手段,通过限制垄断、遏制外部性、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12、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包括纯公共品和准公公品。
13、搭便车:某个经济行为个体活动使他人或社会收益,而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
14、公共财*:为了实现提供公共产品的国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15、公共支出:指中央和地方*府*府,为了实现国家的*治、经济、社会、文化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所支出的公费用总和。
16、公共收入:为了实现国家的*治、经济、社会、文化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凭借国家权力,由各级*府依法取得的各种形式收入总和。
17、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治程序下,*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治决策过程。
18、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19、中间投票者定理:若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好偏好的公共物品的产量,就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治均衡。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府的公共*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20、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府运用财*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21、22、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
23、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
24、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福利经济学:
1、阿瑟.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以“价值判断”的规则分析为基本方法,采用基数效用论,认为:福利是人们消费商品和服务时获得的效用;福利可以用数字度量且可以加总;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福利是经济福利;个人福利的总和是社会福利总和。
社会总福利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总福利越大;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的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总福利。增加社会总福利的途径,一是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二是实现国民收入在全体成员之间的分配。
2、尼古拉斯.卡尔多:依据帕累托改进的福利标准,一项社会*策的变动,增加一些人福利的同时,而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才能使社会总福利增加。
3、思考: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
4、序数效用论:社会福利不可能是个人福利的总和,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各个人的福利,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大小取决于在偏好排序基础上确立的无差异曲线的高低。
在预算线既定的情况下,实现福利最大化的条件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
5、福利经济学的评价
积极意义:(1)庇古关于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论等多种观点及转移支付主张,对世界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很大影响。
(2)以罗宾斯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更强调效率与公平方面,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建设具有长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3)阿玛蒂亚.森关于具有“选择性”和“瞄准性”的福利*策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局限性:(1)关于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的矛盾。没有普适的个人福利评价标准。
(2)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矛盾。(3)关于规范和实证的矛盾。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等分析方法难以融合,以及福利概念、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关系的两种诠释。
6、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策主张:
(1)庇古税:存在外部性时,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补贴*策。一方面,对具有负外部性或造成外部损害的厂商征税,限制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厂商给予补贴,鼓励扩大生产规模。
应用:污染者付费原则、矫正性财*补贴
(2)产权界定(科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通过产权的初始界定,当事人之间讨价还价的自由交易,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即实现与庇古税同样的效果。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应该对总体的、当事者双方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进行权衡、比较、分析,界定初始产权,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应用:产权界定、排污权交易
(3)组织一体化: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规模足够扩大的经济实体,运用市场机制将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内在化,纠正外部性带来的效率损失。
(4)法规、*策控制:*府部门通过颁布有关许可性或禁止性的法规、*策,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5)道德约束:通过对全社会进行社会准则教育,提高全社会成员对外部性的认识。
7、庇古税原理的评价
庇古税原理的积极意义在于:①通过对排放污染物的厂商征税,把厂商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成本内在化,降低厂商的边际净收益,使生产规模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②引导生产者不断寻求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工艺、管理等创新。③作为种污染税,庇古税提供了主要用于环保事业的税金收入。
庇古税原理的局限是:①征税或发放矫正性补贴,是以准确测量具有外部性效应的厂商行为带来的边际外部收益、边际外部成本的大小为前提;由于外部性效应具有多样性、流动性、间接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操作难度大、成本高。②施加外部性损害方因征税而增加成本,但遭受外部性损害方不会因为施加外部性损害方被征税而增加收益,有可能继续向施加外部性损害方索赔,引发无休止的纠纷。③庇古税最终会通过价格转嫁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剩余减少乃至社会净福利损失。④庇古税征收过程难免诱发寻租行为。
8、产权界定原理的评价
产权界定原理的积极意义在于:①科斯对“交易成木”概念的界定,把交易成本正式纳人外部性分析之中。②揭示了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得出产权界定状况决定资源配置结果这一一反传统的结论。③论证了产权制度对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性,推进了法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的发展。
产权界定原理的局限是:①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科斯关于只要产权是清听的,市场的自由交易或自感协商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观点难以发挥作用。②自愿协商是否可行,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若交易成本过高利自愿协商就不经济。在个法制不健全,信用缺失的经济中,交易成本必然过高,自愿协商方武缺乏现实适用性。③产权明确界定是自愿协商的面提条件,如环境资源等公共产品的产权,往难以界定或界定成本很高。
*府干预理论
9、托马斯.孟:“国际贸易差额论”,即通过扩大对外贸易的,争取国内外市场,使商品输出大于商品输入,实现贸易顺差,增加本国金银货币。
10、亚当斯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整个经济的运行,*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一是保护国家安全,使之不受外敌侵犯;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三是建设并经营那些个人经营或不愿经营的事业。
11、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理论,主张*府对经济过程进行干预。在经济危机期间,*府采取降低税率、减少税收,扩大支出的财**策和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策,以刺激有效需求,减少非自愿性事业,使经济摆脱萧条,实现复苏。
12、需求管理*策
(1)财**策的扩充
①*府预算手段:当经济萧条时,可以通过在*府预算中安排弥补赤字预算项目,增加*府预算支出,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反之,压缩预算支出,冻结盈余,减少需求。
②税收手段:当经济萧条时,*府通过降低税率、减税、免税,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扩大有效需求;反之,挺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需求。
③国债手段:当经济萧条时,*府通过增加债务规模、延长债务归还期限等手段,扩大财*支出,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反之,减少债务规模,减少支出,抑制需求。
④*府支出手段:当经济萧条时,通过扩大财*支出,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反之,减少。
(2)货币*策的补充
①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扩大贷款规模,以刺激社会需求。
②再贴现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的手段。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反之,提高。
贴现是有价证券的持有者在有价证券尚未到期时,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以获取货币资金的经济行为。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再把有价证券出售给中央银行以获取货币资金的经济行为,被称为再贴现。在再贴现的过程中,中央银行支付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与有价证券到期后的货币资金的差额,占有价证券到期后获得的货币资金比例为再贴现率。
③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公开交易活动。当经济萧条时,央行买进有价证券,发行基础货币,刺激需求。
④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在固定税率的情况下,经济萧条时,央行可通过提高汇率使本币贬值,促进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抑制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增加外贸顺差;经济过热时,央行可降低提高汇率使本币升值,抑制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促进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减少外贸顺差。
13、“公地悲剧”的启示: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说明的是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应该明确和稳定产权,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同样道理,只有做好企业的产权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基于具有公地特性的国有企业往往发生“悲剧”这样的现实,国有企业应退出竞争性领域保持在非竞争性领域的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在不断完善企业约束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
14、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生产、消费选择等经济行为的影响,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和税收引起的收人效应。
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税收对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影响,使得纳税人用价格相对较低的生产要素或商品,替代价格相对较高的生产要素或商品的经济行为。
税收引起的收人效应是指,对商品征税提高商品的名义价格,或者对纳税人征收所得税,都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收人。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和税收引起的收人效应,进一步对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1)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2)税收对私人储蓄的影响:
(3)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15、分税制:是以事实为依据,把全部税种在中央*府与地方*府地方各级*府之间进行划分的税收体制。
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主要内容有:①分权定支,在明确划分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府和地方*府各自的公共支出范围;②分税定收,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把不同税种划分为国税、地税、国家与地方共享税;③分机构建体系,把税务征管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套机构,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国税、国家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地税。同时,我国分税制改革还完善了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公共财*管理相关制度。
16、赤字财**策:是在国家公共预算中,使得未来财*年度内公共支出安排大于公共收入的一种扩张性财**策。
17、公债:是公共部门举借的债务,及*府凭借主权信用,以债务人身份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亦称公共债务。
18、瓦格纳法则的积极意义:(1)瓦格纳法则被其后的多年间公共支出相对规模不断扩大的事实证明具有合理性;(2)瓦格纳法则将公共支出相对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也被其后不断发展的公共财*、*府干预、公共选择等理论以及很多国家的公共支出事实所证明。
瓦格纳法则的局限是:(1)瓦格纳法则没有注意到,由于受到*府职能范围、运作方式、公共收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必然存在某一合理极值,不可能无限扩大:(2)瓦格纳法则忽略了造成公共支出减少的经济周期、财**策变化等影响因素;(3)瓦格纳法则无法解释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国家公共支出相对规模不升反降的新事实。
公共选择理论
19、公共选择是选民、**、官吏、利益集团等群体,依据一致同意、多数同意、加权、否决等规则中的某一或数个规则,通过投票或协商,对国家事务、公共利益、*府行为等做出的集体选择。
20、应用:对*府失灵的分析
(1)公共决策失误与失效:指*策方案与*策目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策执行主体对*策运行的控制疲软,*策执行存在严重阻碍阻力,*策实施未能触及深层问题。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值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高,供给周期长,供给过剩等现象。
(3)寻租与腐败
21、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1)对投票规则、投票方法、投票悖论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不同投票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民主*治条件下公共选择的操作规则与程序,以及对公共选择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2)运用理性经济人的经济学基本假设,把经济市场分析方法运用于非市场抉择的*治领域,对于深刻分析选民、*治家、*府官僚等*治市场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3)把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公共选择的直接目的,提供了分析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局限性:(1)没有将公众的民主意识纳入其分析框架,也忽略了对票决制结果平静、欣然接受的国民基本素质和基本行为。(2)忽略了*治活动个体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3)忽视社会公共利益的纯粹市场行为。
公共规制理论
22、公共规制包括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1)经济性规制:是指国家立法、司法、行*机关为了防止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确保服务供给的公平性,采用认可、许可、审批、确定标准、制定费率等手段,对具有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特征的行业.给予进人、退出、价格、产量、质量等经济活动的管理、约束、限制的制度安排。
(2)社会性规制:是指国家立法、司法、行*机关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保护环境,防治灾害,实现安全生产,促进公平竞争,增进社会福料等为目标。
22、经济性规制的积极意义:(1)通过限制厂商进入垄断行业,保证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2)通过产品或服务数量、质量、性能规格的规制,督促厂商建立标准体系,促进企业的内部效率,维护消费者的利益;(3)通过对厂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规制,防止产出的不均衡导致过大的价格波动。保证产品的供需平衡,避免资源浪费;(4)规定有关最低和最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新进人企业的最低投资规模等,防止投资规模过小或过大;(5)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经济性规制局限是:(1)进人、退出规制,保护了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维护了坐断厂商的垄断利润,导致了华断厂商放松企业内部管理、丧失技术进步动力、阻碍市场公平竞争,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2)*府实行的价格管制,由于允许厂商收检随着资本变动而调整,从而导致被规制企业过度使用资本要素、减少劳动等其他要素投人的行为,造成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产品成本居高不下(3)投资规制使得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杂,层层报批,延长了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耽误了最好的产品市场环境,提高了项目投资的机会成本(4)经济性规制给子*府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厂商为了进入某一市场或扩大经营规模,纷纷向相关*府部门施加影响“寻租”现象频发(5)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规制决策与现实的偏差(6)过严的规制越位,过弱的规制不到位,导致规制低效甚至无效。
23、社会性规制的积极意义:(1)市场机制难以解决负外部性造成的价格扭曲、信息传递失真等问题,社会性规制可以有效纠正并减少负外部性造成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公共利益的损失:(2)针对正外部性的社会性规制,可以对具有正外部性行为的厂商或居民给予相应的补偿,激励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产品生产,减少社会福利损失;(3)针对食品、药品等产品与服务质量安全的社会性规制,限制、纠正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息优势方的损人利已行为,保护了信息劣势群体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权益。
社会性规制的局限表现为:(1)*府部门通过行*命令方式和某些控制手段,实施社会性规制,很难避免对厂商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产生过度干预或干扰:(2)社会性规制往往是以减少具有货币价值的私人产品为代价,增加不具有货币价值的社会利益为目标,提高了厂商的私人成本;(3)制定、实施社会性规制的*府职能部门,很多是针对特定对象设立的特定社会规制机构,导致社会规制的社会成本过高、社会规制机构行为越位、相互扯皮等现象。
新制度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