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产品经理如何向产品专家跨越
TUhjnbcbe - 2023/4/21 18:36:00

本篇文章字

估计阅读31分钟

本文大纲

1.为什么你成为不了领域专家?

2.那么如何刻意练习变为专家?

3.如何成为互联网的产品专家?

心理学家德雷福斯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将人分成了五个等级,构建了“德雷福斯等级模型”。分别为:新手、进阶新手、胜任者、精熟者以及专家。下面我们简单列举一下每个等级的特点,方便我们定位自己在哪个等级。

一.为什么你成为不了领域专家?

是你没有经验,天赋不够,其实都不是。早有先人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如今焦虑泛滥,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学习,生怕错过朋友圈的一个大师直播预告,日常工作非常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对于任何一个30+年纪的人也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绝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

有研究发现:事实是,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更有经验的并没有产生更高的绩效。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几乎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其实每个专家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着五个知识模块—基本学科知识、方法论、基本操作技能、世界观以及素材库。这五个模块组成,都在支撑着专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自己通往塔尖的知识体系呢?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经常有人说,不要拿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作者本人是篮球爱好者,你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享受打球的过程,甚至只是朋友间一个喝酒聚会的由头。而职业篮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最后形成肌肉记忆。

代替时间经验的是这种刻意练习的深度,其真正决定了顶尖专家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工作10年,但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是的,10年的经验也许就是10小时的刻意练习的成果。其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互联网圈盛行的35岁定律,不是公司抛弃你,而是你自己在无意识的抛弃自己;

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的速度达到顶尖水平。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就像一生学会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么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因为上面讲到的方法,都与我们的人性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如何刻意练习达到专家?

1.避免自动完成

你每天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下意识的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钢琴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按键布局、区别、手法、乐谱,当要弹奏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之前记忆的要领(比如乐谱放到同一个位置,同样的起手姿势等),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闭着眼睛都可以完成曲子。

手指就像预装了程序一样精确的自动完成,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弹奏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弹奏技艺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乐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

即便每次同一个曲子,他都会刻意去思考不同的场合,力度、节奏、间隙、表情等应该如何提升。

所以每天做任何事之前,花几分钟:

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研发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运营讨论。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正好上次听了某大师的课,这次先练习一下。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需求、改个需求文档,还是写一封邮件,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

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

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2.离开舒适区

你每天工作,是否感觉到离开了你的舒适区,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篮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篮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篮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就是因为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打球,他们享受打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篮球场尽情跳跃、排解郁闷。

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投篮投进个,今天要就要进个),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手抛投……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

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比如,对产品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产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产品经理如何向产品专家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