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什么经济学家对资本论冷眼相待,而工
TUhjnbcbe - 2023/4/26 20:13:00

《资本论》是*治经济学著作中的另类,就连许多经济学家都承认,这本书过于抽象,显得晦涩难懂。经济学家们常将马克思的《资本论》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行比较,说它们都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性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虽然篇幅巨大,但内容空洞,缺乏新意。认为马克思在书中旁征引博,抄录了许多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但就是读不出他自己的想法,没有提出崭新的见解。

比如俄国社会学家米海洛夫斯基就曾质疑说,马克思从来没有一本专门论述自己哲学观点的专作,也没有正面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于是米海洛夫斯基坐下来拼命思索这个深奥的问题;“马克思在哪一部著作中叙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呢?”

对此,工人们给出了答案——马克思正面论述自己哲学体系的著作就是《资本论》。这本书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规律。这对于每一个熟悉马克思的工人来说,理解起来几乎不算什么难事。因此,《资本论》出版的时候在知识分子中遭到冷遇,而在工人阶级中却卖到了脱销。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颇为得意地说:

“《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报酬。”

年,俄译本正式发行,不到一年,册的《资本论》就被售卖一空。接着法译本、英译本也相继问世,在欧洲工人中广泛传播。

为什么高学历的经济学教授们读不懂《资本论》,而忙于体力劳动的工人们却能快速读懂这本书呢?这是因为,后者明白,读懂《资本论》的秘诀在于事先掌握马克思的哲学。

《资本论》在工人中好评不断

01《资本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

在《资本论》的第二版跋中,马克思特别提到了自己的旧作《*治经济学批判》,并且说:“在那里我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也就是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他的哲学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同时,它又指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所研究的是就是人类在特定时代下的生产方式。所以马克思不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把经济学看成研究人类如何生产与分配资源的学问,也不承认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及规律”。他认为,经济学具有历史性,在现阶段所能研究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活动及规律。

经济领域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我们更换了多少种社会形态,也无论人类是否还生存在地球上,万有引力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都依然存在,不会受到影响;而价值规律和利润规律却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转移。因此,马克思不谈“一般社会”,而是讲具体的“社会形态”。经济学家们夸口说自己在研究人类社会的普遍经济规律,而马克思却老老实实地说:我们只能研究某种特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家们把当前看到的经济现象认作从来如此,日后也必将永久不变的规律;马克思则认为,目前所发现的大部分经济规律都只是暂时有效、只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才有意义。一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改变了,那么这些规律也将不复存在。

因此,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他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其次,对于《资本论》的主题,马克思也强调:“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以说,《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会形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产品又如何在不同来自阶级的人群中进行分配?等问题。

在读过《资本论》第一卷之后,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与过去的奴隶制、农奴制不同,它采用雇佣劳动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在等价交换的表象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或采用分工协作、机器大生产等手段来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形成剩余产品。这些产品一部分作为资本积累下来、投入再生产,另一部分则以利润、利息和地租等方式由资本家、放贷者和地主们进行瓜分。工人最明显地感受到这种经济规律的影响,他们每天辛苦加班,赚得的工资却仅够维持生存。自己的劳动产品归企业主所有,而工资则以各种支出的形式被房东、餐厅老板和汽车公司等依次瓜分。所以,工人们对《资本论》最感同身受,故而理解得很深。这跟领着研究经费的知识分子不可同日而语。

02《资本论》深受黑格尔《逻辑学》的影响

《资本论》中引证的材料很多,篇幅也很大,但它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由马克思亲手编订的第一卷尤其工整,简直是学习辩证逻辑的绝佳材料。

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人是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已经完整阐述了出来。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年,在写《资本论》时,他曾对恩格斯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并承诺“如果以后再有功夫做这类工作的话,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的、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这说明马克思曾想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写一本有关于辩证法的通俗哲学专著。

年5月9日,在给狄慈根的信中,马克思又说:“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我就要写《辩证法》。”然而,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完成这个夙愿。由于工作繁忙,所以写辩证法专著的任务就落到了恩格斯的头上,而恩格斯也被其他事务所耽误,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作,最终只留下了一本未完稿的《自然辩证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要想学习唯物辩证法,必须得读恩格斯的这部著作。当然,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本书虽是*治经济学著作,但它是根据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来写成的。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很相似,前三篇讲述从商品、货币再到资本的发展过程,类似于逻辑学中的存在、本质到概念的正、反、合三段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逻辑学》讲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而《资本论》则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前者以抽象为起点,后者则立足于具体。

黑格尔的《逻辑学》对《资本论》有启发

03《资本论》里的三大辩证规律

年,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说,在剖去神秘主义的外壳之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在《逻辑学》中,黑格尔阐述了质量互变、对立同一和否定之否定等三大辩证法的基本形式。资本论》中对此加以继承,但马克思强调说:“我阐述的方法和黑格尔的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猜测成分,他先是在大脑中构想出辩证法的公式,然后再套用到自然哲学和社会科学里;而马克思却反过来,他是从对现实事物的科学研究及分析中,发现以及证实辩证法的规律。

①质量互变律。《资本论》的第一章里,马克思把商品分割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因素,前者表现为质,后者表现为量。当一个商品的数量巨大,并且被拿来当做交换其他商品的等价物时,它就具有了特殊等价形式;而当这种商品的数量多到某个程度后,就会发生质变,由特殊等价形式变成一般等价形式,进而使商品质变为货币。这是从商品的分析中发现出来的一个辩证规律。同样,从货币发展到资本也需要这么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在第九章里,马克思又说小业主生产的目的是维持生活,而资本家却是为了增加财富。要让小业主成为资本家,需要有一个质变的过程,其预付的资本最低限额及雇佣的劳动者人数要超过一个界限,才能实现这种飞跃。因此,马克思说:“在这里,也像在自然科学上一样,证明了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所发现的下列规律的正确性,即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时就变为质的区别”——这是马克思对质量互变律的定义。

马克思从经济现象中发掘出辩证规律

②对立同一律。矛盾论是辩证法的核心,也是《资本论》的重要观点。在《跋》中马克思就说“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在这种社会形态里,矛盾无处不在。例如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相矛盾、货币的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相矛盾、劳动力的买与卖相矛盾、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相矛盾等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同时各种矛盾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又表现为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承认矛盾的存在,在《流通手段》里,他说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交换中的矛盾,而是创造了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它不可能消除所有矛盾,而是创造一种形式,让矛盾都兼容其中,能在里面运动。只有当它质变到另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时,矛盾才会被扬弃掉。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同时不断离开这个物体,是一个矛盾现象。看上去好像很荒诞,然而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椭圆运动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只有将椭圆扬弃为其他图形,这种固有的矛盾才会消失。

③否定之否定律。螺旋式上升是《资本论》里的基本逻辑,资本的总公式G—W—G便是代表性的反映。资本家为贵卖而买,通过使用货币G买进商品W来实现第一个否定,然后再把商品W贵卖出去获得货币G实现第二个否定。G和G虽然都是货币,看上去是迂回,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却实现了发展,因为生产出了剩余价值G。又如《所谓原始积累》中,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封建旧社会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进行第一个否定,由于社会形态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日后资本主义也会被另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新的所有制所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及衰落的研究,发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因此,我们可以说,《资本论》不仅是一本*治经济学著作,而且还同时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体现了马克思哲学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前者使工人阶级所感同身受,后者又为工人阶级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思路。所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虽然在英国遭受学术界的冷遇和恶评,却在法、德、俄、意各国工人中销售一空,因此恩格斯在英文版序言中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比起喜欢冷嘲热讽的庸人、学者们来说,聪明的工人们更清楚究竟是谁在捍卫自己的利益。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经济学家对资本论冷眼相待,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