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7岁女公务员,考上复旦研究生,要不要
TUhjnbcbe - 2023/4/30 20:55:00
安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26644.html

迈出一步,可能有更广阔天地。

正解局原创

人生,最难的是选择。

选择中最难的是,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27岁女生,公务员编制,上岸复旦研究生了,要不要辞职去读呢?”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一边是公务员的职位,一边是复旦研究生。

可谓,都是大好事。

如果搁在你身上,你又会怎么选?

今天,没有其他特别想聊的话题,就来说说这个。

这个姑娘,今年27岁,在生日之际,收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复试通过的通知。

夙愿,一朝达成,对她来说,显然有点突然。

根据自述,她考复旦研究生,也是有一番心路历程的。

5年前,她本科毕业,但学校不是很好。

当时,她就准备继续考研,可是因为父亲突然重病,弟弟还在上初中。

所以,她就无奈选择考了家乡的公务员(国税局)。

因为,她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机关实际上也很喜欢这类专业的学生,所以,她就被安排到文字岗位(用她的话说,自己也学不会税法之类的专业工作)。

后来,父亲走了,弟弟上了高中,母亲就陪弟弟去市里上高中。

在心理上,可以说是接连的冲击:

一是失去父亲,母亲、弟弟又不在身边。

二是工作不如意。

所以,就想到了考研。

年一年,她白天上班晚上自学,常常学到凌晨三四点。

原本只想了却自己的心愿,给自己一个交代,成不成功都无所谓。

但成功还是突然来了。

原帖节选

用她的话说,现在自己很惶恐。

“我真的应该去读吗,我能养活自己,能找到工作吗,年龄会成为我的限制吗?”

著名的经济学家曼昆(年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曾任布什*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给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前两个分别是: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其中,第二条有个更常用的表达叫“机会成本”。

关键是,这位姑娘现在面临的取舍很难,因为机会成本貌似都很大。

先说如果去读研,放弃公务员。

下面是几年前就开始流行的一张图,是对中国社会分层一个简单的归纳。

当然,这个划分不一定准确,但却比较直接地给我们了一个印象:

公务员整体上处于社会中游水平,不好也不坏。

也和我们日常的认知差不多。

不同阶层的人数占比

再说如果继续走公务员路线,放弃复旦研究生。

我们先从考试难度上来说,国家部委时常有一两千甚至两三千比一的岗位。

但是,一般省考难度会小不少,大部分省录取率在2%左右。

如果是小县城、乡镇,这个录取率会翻几番,甚至有些偏僻的地方根本招不到年轻人。

部分省市公务员招录比

那么,复旦研究生呢?

近几年,名校招研究生有个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地要免试研究生。

因为生源好控制,这个很容易理解,名校学生出国,就招其他高校学生,或者高校学生。

这样一来,普通学校要通过考研,上名校是十分困难的。

根据复旦公布的数据,年西方经济学招8个人,其中免试的名额是5个,也就是只拿出来3个考试名额,当年报名人数是73。

实际上,十取其一,在名校研究生招生中,比比皆是。

特别是这两年,因为疫情,名校学生出国受阻,也加入考研大*,招录比还在下降。

复旦大学—年研究生招录数据

公务员和复旦研究生,两个都是很难选择的东西。

到底该怎么看?

先从她最忧心的事情说起:“我能养活自己吗?”

还别说,这个观念是很多家长或者老师,在高考填志愿时会说到的,大城市消费高,念书的花费大。

但真是这样吗?

只能说,这个观念只看到了问题的一头。

在另一头是什么?

在大城市,哪怕你念书,同样有机会赚更多钱。

同样说上海。

上海有太多大企业,包括跨国集团总部、大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它们都有很多基础工作(复印、简单的数据统计等等)要做,所以有大量面向高校学生的兼职工作。

在至少10年前,这样的兼职待遇是元/天,一天8小时。

所以,有知识、有技能,在大城市活不下去,是几乎不可能的。

上海的工资水平是全国最高的

实际上,这里涉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大城市,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资源。

我先前文章里,用刘强东举过例子。

刘强东,出身苏北船工家庭。

第一次去大学报到,带的是父老乡亲凑的块钱、76个鸡蛋。

但到了北京,他发现钱根本不是问题。

大一时,他就靠着抄信封,每个6分钱,一个周末抄多个,一下就赚到多块钱。

这可是在年代初的多块,要知道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才块,刘强东一个周末兼职的收入,就差不多赶上一个上班族一年的收入。

当然,有人质疑,刘强东能不能写得那么快,但可以确定的是,刘强东后面自学编程,倒腾生意,大学时代的确不再缺过钱。

北京独特的“资源”

刘强东第一次坐火车,到了省城南京,立下只考上海、北京两个城市大学的志向。

第一次上大学,到了首都北京。

第一次坐飞机,则是去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见投资人。

而今,刘强东的事业,谁能否认和大城市没有关系?

再说名校。

我先前还说过一本书,《乡下人的悲歌》。

这是前两年,美国非常流行的一本书,描写了美国“铁锈地带”的衰落。

作者J.D万斯,身边很少有人能上大学,即便上大学,也是上本州的州立大学,离家近,开销少。

但他后来努力上了耶鲁,结果发现,在耶鲁上更好的大学反而更便宜(因为社会捐助多,奖助学金更多)。

在耶鲁法学院,学生找工作基本不去网上投简历,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和家人的关系网,已经早早锁定投行、律所等最光鲜的工作……

其实,这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年,清华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高达47.1亿元,北大是31.87亿元,复旦也有17.73亿元。

这些数据,很可能超过八九成的中国高校。

在名校里,只要学习科研做得好,奖助学金就完全能完全满足一个人的基本开支。

现在,大企业内推也非常多,校友就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

实际上,面临选择,大多数人恐惧的是陌生,而不是事物本身。

迈出一步,则可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27岁女公务员,考上复旦研究生,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