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二杯半价的经济学原理,20升级降
TUhjnbcbe - 2023/5/18 9:33:00

#打卡挑战局#

「第二杯半价」商业1.0版


  日常生活中,街面上经常会有商家打出「第二杯半价」的广告,或临时性促销手段,或常规性营销策略。


  其实目的很简单,于商家而言有两种好处:1、增加店内的营收;2、带来更多的人流量。


  于消费者而言有两种影响:1、选择影响,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有活动的产品上;2、消费影响,受价格的驱动多过于对价值的认同。


  「第二杯半价」商业1.0版的第一种应用场景是这样的:某一天,你和朋友在外面碰面,于是想找个地方坐坐,正好有个咖啡馆,那里有款美式咖啡「第二杯半价」。你们心照不宣点了美式咖啡,因为主要目的是有个地方聊天。


  在这个应用场景里面,「第二杯半价」的营销手段很成功,双方都对此比较满意。


  实质上,这个时候消费者的心里意图是有舒适的空间可以供其和朋友叙旧,因而喝什么反而并不重要。


  如果过段时间你去再问那天你们俩喝了什么,多半人可能会忘记,但是你多半会记得你们那天聊了什么。


  第二种情况的应用场景:


  有一次我和人约在了咖啡馆谈事情,我的身份是客户。有趣的是,那业务员比我早先到了咖啡馆,并且自做主张得点了「第二杯半价」的美式咖啡。


  我看到桌上的两杯一模一样的美式咖啡,自然明白了一切。


  坦白讲,这样的商务方式是犯忌讳的。你可以不点,但也不要替客户自作主张。


  从「锚定效应」来讲,这个业务员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并不好,这个很大程度上让我对他的决策产生偏见,从而对他的方案评价也偏低。


  显然,第二种应用场景,「第二杯半价」的营销手段虽然卖出了产品,但是消费者一度对产品的好感度变差。


  第三种情况的应用场景:


  我一个人闲暇无聊,想在咖啡馆里面点杯咖啡看看书。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由于呆的时间长,我想点杯划算点的咖啡。第二杯半价的咖啡虽然诱惑力很大,但是我一个人喝不完,显得很浪费。


  而且总价算起来,虽然第二杯半价了,但比其它产品两杯的总价差不了多少。


  这时候,「第二杯半价」定价策略的弊端显现了出来。


  因而,我选择其它产品的几率要大于选择「第二杯半价」的产品。


  第三种应用场景实质上表明「第二杯半价」在客群上的选择,对于单身的个人并不友好。

「第二杯半价」定价机制背后有什么秘密?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产品适合拿来当「第二杯半价」?


  答案也很简单:热销的且利润空间大的。


  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


  1、冷门产品买的人少,基数太小起到的营销效果自然跟不上,不然也不会叫冷门产品了。


  2、高端产品因自身身段地位和价格优势已经锁定了相应的客群,如「第二杯半价」自然自损身价,没法肩负起逼格,不能装X的产品还是好产品吗?


  、热销产品但是利润空间小的话,「第二杯半价」铁定会亏本,商家不可能无缘无故去做慈善。


  4、特效产品且利润空间大的,才能起到1+1>1的效果,比如商家说的,第二杯是走量,并不赚钱。


  事实上,问题真得如此简单?


  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第二杯真得会无利润可言甚至是亏本吗?


  以前我也是如此实诚得相信事实就是这样的,直到后面我才明白是我太天真了。


  商业行为中你说他「不赚钱」,你这是在侮辱他这个「职业」。因为赚钱才符合商业逻辑,这一点你可以大胆相信,亏本的生意肯定不长久。


  商家其实很聪明,因为他在选品的时候就已经规避了这个问题:热销且利润高。


  如果热销,但利润没达到心理价位怎么办?


  老套路,提高单品售价。


  同时,我们这里有一个误区:


  假设一杯饮品的平均成本是14元,那么,两杯饮品的成本是28元,对吗?


  如果把这个问题当成一道数学题,显然是正确的。但是生活显然并不是数学题,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归类谬误」。


  原因很简单,因为制作成本并不只有单纯的原料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店铺成本等等的均摊,单纯的数字叠加是没法体现产品的真实成本。


  比如,单独制作一杯饮品的时间需要一分钟,我们会认为制作两杯饮品的时间需要两分钟,实际上,我们可以一起制作。


  这个也是小杯、中杯、大杯的原理,大杯的份量等同于两杯小杯,但是制作大杯的时间绝不会等同于制作两杯小杯时间之和。


  同理,大杯的定价也绝不会等于两杯小杯之和。


  于消费者而言,会在心理上觉得占了便宜,用大杯的价格买了两杯小杯,剩了中间的差价。


  「第二杯半价」就是这种套路的升级版,让错觉主导我们的决策,因为这笔账怎么算都是自己占便宜了。

「第二杯半价」商业2.0版


  「第二杯半价」商业1.0版显然放弃了单身客群的心理需求,但依然有聪明的商家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第二杯半价」商业2.0版便出现了,套路更隐秘了些:


  第二杯可以存储,以供下次来取。


  这并不是我猜想,因为在7-11已经在用「第二杯半价」的2.0营销模式了。


  应用场景是:


  如果你来店消费,买了这个「第二杯半价」产品,你可以把第二杯权利寄存。商家会给你小票上盖个章,等你第二次来店里时可以拿着盖章的小票来取你的第二杯。


  其实这个2.0营销模式,还有个隐藏应用场景:


  你来店里取这第二杯饮品,正好还想吃点什么,于是再买了一个三明治。


  看到没有,这个才是商家的真正目的,虽然它没有说,但是你产生这种意识的几率很高。


  2.0营销模式的逻辑点在于:


  1、降低消费者的心理压力,因为1.0营销模式有点「逼迫」的意思。消费者可能并不反感「第二杯半价」,但是一次喝两杯确实喝不下。


  2、并没有陷入充值卡那种「目的感」很强的模式,门槛只是多一杯饮品的钱,而且还是半价的,这是极低的门槛。消费者不会产生「充值卡」那种过多的心理焦虑,这是舒适的心理状态。


  、「沉没成本」心理因素影响,既然来到门店了,反正也要买三明治,不如就在这里买算了,不然就浪费来这里的时间了,触发原理源于人追求价值平衡的心理状态。


  4、商家将第二杯的盈利点均摊在其它产品上,即第二杯的目的是为了引流,这效果远比硬广要好很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杯半价的经济学原理,20升级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