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我遇到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叙利亚人,他跑来跟我说,我这个读书方法特别适合介绍到他们国家去。我就问,为什么呢?他说,他们国家为什么有战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恐怖组织或者不安定因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量不足。
经过统计,叙利亚人均年阅读量只有5页。只翻了5页也算?叙利亚的国民平均阅读量就这么多。其实,大量的叙利亚人是完全不读书的,从出生到去世,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就是别人的讲述,比如传说、故事,世世代代的人就靠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认识世界。
所以叙利亚人没有建立基础的科学观和批判性思维,更不知道世界是多元化的。他们似乎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从多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
这是樊登老师在《如何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中讲的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例子,而反观我们身边的人,读书者更是寥寥无几,问及原因,无非就是:没有用,不会读,读不懂。
我曾经也遇到过这些问题,自己在苦苦地摸索了很久,才渐渐有了一些的方法积累,但仍然不是很高效。直到前几天我读了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我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更有了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汲取经验和能量的顿悟。
果然,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也证明它是最高效的。这本《读懂一本书》它结合樊登老师的成长经历讲述了阅读的重要性,让读者尖叫的阅读方法,如何选书,如何在阅读之后进行高效输出。这一系列的干货能够让读者看到阅读给自身带来改变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高效地阅读一本书,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改变呢?我将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方法和读什么样的书来阐述樊登读书法,让我们收获更多的读书要领。
一,初衷——你为什么要读书?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但是去年我发现自己陪着7岁的女儿读完了16本书。每一本书他都读得特别认真。现在我仍旧说不清楚读书的意义,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他知道自己不仅仅是陪女儿读书,而是陪自己读书。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有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数人问,也会有无数个答案。
正如麦家所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我想,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力量推动你往前走。
为什么要读书?胡适先生说: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读完更多的书后,你会发现读书让人的姿态越来越低,眼界却越来越高。书不会拒绝你,读书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会把最美好的运气融进你的生命中。
在《读懂一本书》里,樊登说,阅读是人类反脆弱的强大武器。是啊,书是大部分问题的出口,大量阅读,答案自现。说到底,你为什么要读书呢?
是为了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内心更强大,是为了让知识更丰富,是为了让灵*更有趣,是为了让人更包容,是为了让收入更高......无论是哪种,带着你的初衷去阅读,你总能从书里读出自己的内心,读出自己的远方,进而累积更多反脆弱的能力。
因为,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阅读,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利器。
二,如何读懂一本书——拓宽理解力的池子
曾国藩说:读书相当于攻城略地。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文章:《一天读两本书,我是如何做到的?》《我是如何一年读本书的》,除了让人又焦虑感之外,读书也变成了比赛。
在读了很多书之后,还有这样一种声音:“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我这一生。”这就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断裂,如果每本书的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变成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读书的数量,而是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吃透。
樊登说: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为什么有的人轻而易举地攻下城池,有的人却不行?两个字:思考。说的明白些,就是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提高理解力,需要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你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理解力的池子里面包括必要的这7大部分: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为什么读书需要积累这么多方面的知识点呢?我之前见过一个浙大的高材生,在我们公司实习,当时特别苦恼地拿着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著作说他完全看不懂,尤其里面的一条曲线。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不是看不懂经济学,而是他不懂微积分。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微积分,想要把经济学搞明白就会很困难。
同理,如果没有读过经济学理论,那么当你看到别人在论述相关概念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经济学名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理解起来很困难,每个词语都要想半天,阅读速度自然就比较慢。
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也都如此密切,要想在一个领域里出类拔萃,那么相同的领域一定要有所涉猎。那么才能经验共通,我们的阅读和应用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高质量拔高阅读的技巧。
只有在宽度上拓展知识,那么在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和迁移就显得轻松许多,在理解一个概念时就会容易的多,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很轻松地掌握。
三,讲书——最高效的阅读输出和内化的方法。
什么是输出呢?就是指为他人产出价值,这个产出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读书笔记,手帐,思维导图,课程学习分享,跟家人朋友分享心得,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最初开始阅读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我只是一个阅读小白,一切都刚起步,没有什么价值可以提供。还有一种说法是,我读过书、学习过课程之后,我已经吸收了,没必要输出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要输出呢?我们上学时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老师讲数学题的时候,你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一到自己去做,还是错。在反思的时候,自己还会觉得很委屈,认为这道题明明会做,都是因为太粗心失分了。然后总结了一条错误的经验教训:做题一定要细心。
但如果你知道『学习内容留存的金字塔原理』,也许就不会把这个错误归咎于粗心了,这明明是俗话说的“眼高手低”。
学习分为主动型学习和被动型学习。被动型学习应用最广泛的场景,就是经常运用在学校教学上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比如:每个学科的老师都会给学生传递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从学习金字塔图上看,被动型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最多只占30%。所以,如果你只是听别人讲,但讲的70%的内容,你都会遗忘。
也就是说,有时候你并不是因为粗心把这道题做错了,而是你根本没学会。
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费曼在加州理工大学任职教师时曾说过:”如果你不能把一门科学概念讲到大一新生都能听懂的地步,那么你自己对这门学课就还是一知半解。“
而只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自觉地根据自己不懂的地方去思考各种可能性的答案,探索不同的解题路径,而这个过程就是高效输出的过程。根据主动型学习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将所学知识主动教授给其他人,是知识留存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如何教?按照樊登老师的高效阅读方法,就是讲书。
有句话说:教是最好的学。输出的最高效的方法中,主动学习是最高效的,而主动学习中,最受推崇的方法就是讲书,讲书能把一本书的精华整齐地串联起来。
那么,如何讲书呢?书中给了一些很中肯的建议,读完一本书之后,你可以尝试着画一个思维导图,构建坡道,从书中最有价值的一个知识点讲起,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写在最后:
庄子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读书多,就明理多。理直则胆气壮,做事说话胆气足,不畏惧,不胆怯,不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读书可以让我们内心强大、无所畏惧。
同时,拓宽自己阅读力的池子,用最高效的方式输出,是让我们用最高效的方式了解自己、拥抱这个世界的最深刻的方式。
樊登老师的《如何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高效阅读的方法,也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式,更是在阅读中见微知著的全新思维。
阅读,是人类反脆弱的强大武器。通过阅读,我们都看收获看待自我,看待人生,看待世界不同的独特视角。
如果你的生活或工作中有困惑,不妨,打开一本书,从中找到最理性、最客观的人生经验;如果你不会读书,那么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一本教会你读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