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会生产品的储备,会在三种形态上存在:生产基金形态、个人消费基金形态、流通基金形态。物资储备属于生产基金形态和流通基金形态中的储备。
物资储备的意义
物资储备,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暂时停滞的状态。它是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不断进行而储存备用的物资。形成物资储备有其客观条件,其主要表现是:
1.物资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例如,有的物资是常年生产的,而消费是间断性的;有的物资是轮番生产,而消费是常年不断的;有的物资是常年生产,常年消费,但生产周期和消费周期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这样,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不间断进行,就必然形成物资储备。
2.生产和消费形式的多样性。有些物资,如工具和产品零配件之类,生产规模小,而消费单位多,需要情况非常复杂。因此,首先必须通过物资的集中才能进行销售,进入消费单位;另有一些产品,如煤炭、钢材之类,生产单位少,规模大,而消费单位多,不少需用单位用料零星,量小,这就要求物资流通部门建立一定的商品储备,通过中转供应,才能使物资进入消费单位,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以提高物资流通经济效益。
3.物资的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距离。物资的生产和消费,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因此,要实现物资的消费,就必须通过物资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空间转移,即物资运输。这个运输过程中的物资,既不能投入生产,也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消费,从而形成物资的储备。
4.运输和销售工作。为了实现产需之间的交换,还需要一系列的运输和销售业务环节和组织工作,如商务活动等,为适应消费要求所进行的编配、包装、集结待运、办理托运、等待销售等,这就必然形成物资储备。
5.意外情况。为了在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重大自然灾害、战争、以及日常供应过程中的故障等意外情况发生时,有利于调节物资的供求,保证需要,也必然形成物资储备。综上所述,一切生产品一旦离开生产过程,只要它们不是直接加入生产的或个人的消费,那么,就必然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停留下来,形成储备。物资储备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的经济现象。
正如马克思指出:“产品储存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无论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存在的。马克思在强调商品储备的必要性时,批判了亚当·斯密“认为储存品的形成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特有的现象”的“荒一并用作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条件,流通储备也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并用作进行物资流通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的进行,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而服务的,完全排除了资本主义那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社会主义物资储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在生产领域的生产储备是已经在生产者手中,但尚未当作生产资料来发生功能的物资存在形态。这种储备形态只是物资作为生产过程的准备条件。生产企业只有准备好生产不断消费的物资,才能保证不间断地、连续均衡地、有节奏地生产,现用现买是不可能保证不间断地供应物资的。物资流通是保证生产的条件。而物资流通储备则是保证物资流通业务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正常的物资流通储备,虽然是一种停滞,但它又是物资的一种运动形式。正因为有了物资的流通储备,物资流通才不致中断。所以,一定规模的物资流通,就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物资流通储备。正如马克思指出:“。没有流通的停滞,就不会有储备品,好象没有货币准备,就不会有货币流通一样。所以,没有商品储存,也就不会有商品流通。”可见,只有保持一定数量的流通储备,才能保证正常的供应,保证满足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总之,无论是生产储备,还是流通储备,都是保证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物质条件。诞无稽”的见解。
他指出:“照亚当·斯密看来,建立这种生产方式上的社会,没有什么储存品。亚当·斯密把信存品的形式混同于储存品自身了,并且相信,社会一直就是过着现有现用,从手到口的生活,或把明天的事留到明天去碰运气。这是一个幼稚可笑的误解。”当然,物资储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在没有出现商品交换以前的物资储备,就是“产品储备”的形式;而出现商品交换(流通)之后,物资储备才取得了商品储备的形式。然而随着商品交换的消亡,物资储备却仍然存在,这时只不过不以商品储备形式出现罢了。
可见,物资储备的形式,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它却与产品储备共始终,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同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物资储备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在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资储备是资本的组成部分,生产储备表现为生产资本的储备,流通储备表现为流通资本的储备。虽然作为生产资本的生产储备和作为流通资本的流通储备的作用不同,前者是资本家为生产经营准备的物质条件,后者是资本家进行商品流通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但是,其实质都是剥削雇佣劳动、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物资储备不再是资本的组成部分,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基金和流通基金的组成部分。生产储备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提的表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些部门可能发展快些,有些发展慢些。这些互相联系,互相提供物资的部门之间的产需接关系或比例关系就相应发生着变化或不衔接,出现有些物资供不应求,有些物资供过于求。
因此,通过物资储备就可以调节这种供求关系,即对供过于求的物资适当地增加储备,对供不应求的物资,通过发放储备物资,供应市场,缓和供求矛盾。充分发挥这种“蓄水池”的作用,能使国民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2.是市场和物价稳定的重要物质条件。市场物资供求变化会引起物价的变化。生产资料是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供不应求就会涨价或变相涨价,生产资料涨价生活资料价格也会上升;相反,生产资料供过于求,其价格会向相反的方向下降,进而引起生活资料价格的变动。
可见,物资供求关系的大起大落的变化,会影响市场的稳定和物价的变化。虽然国家通过计划价格控制市场,但在供求矛盾很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变相涨价,因而实际上突破了计划价格的界限。所以,通过物资的储备,发挥“蓄水池”作用,对于调节市场物资供求,保证市场和物价稳定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3.有利于应付意外情况。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如前述的自然灾害、战争等。这就必须有一定量的物资储备,才能应付自如地解决意外困难。物资储备是处于停滞状态的,它没有被当作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发生功能,没有被当作生产的要素来制造产品。所以,应当研究物资储备的规律,使物资储备在满足再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保持在最合理的限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