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年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并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六个主要方面,对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作出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讲话还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这就要求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治经济学”。
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行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中国共产*作为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现在,各种经济学五花八门,但我们*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这不仅有力回击了当前经济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也为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经济学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人民的需求变化的及时回应,也凸显了对人民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能力满足需求变化,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的信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鲜活实践,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根本立场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
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治经济学
我们*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起来,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出了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所以,新时代的*治经济学“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是回答新时代课题的*治经济学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即将进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的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必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尽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建设和发展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就必须直面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必须思考和回答新时代所面临的新课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升华中,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治经济学。
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治经济学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必须持续推进源于实践的理论创新。而这一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创造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经济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做黑板上的*治经济学,必须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策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新时代的*治经济学必须是开放包容的*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治,根本的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能丢。
当前的世界经济大潮风云变幻,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和发展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治经济学,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开拓创新,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创新智库秘书长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