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招生即将拉开帷幕,超过一千万名考生就要迎来属于他们的一次人生大考。
相比往年,今年高考稳中有变。
上海的高考时间延期。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市秋季高考统考延期至7月7日至9日举行。
招生计划有调整。“强基计划”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新增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试点高校,并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及农村地区招生倾斜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招生专业有增加。年共有38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审批,新增31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智能运输工程专业、智慧海洋技术专业、智慧林业和智慧水利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置。
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三批新高考省份加强改革协同,推动考教评招各环节有机衔接,进一步优化选考科目要求和“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同时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
考试内容继续完善。命题愈加灵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然而,不变的是,考生们刻苦备考的身影,直面挑战的坚定……在临考前的冲刺阶段,记者邀请名师再多叮咛他们几句,说说最后复习的备考要点、注意事项,让考生们轻松上阵,从容应考。
名句默写已进入最佳复习阶段
语文:树立“文本为王”意识
山西省特级教师刘补明:
在最后复习冲刺阶段,考生要进行一次关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及其对应考查点的盘点与自测,列好清单,全面评估,做到心中有数,应考有招。根据记忆的即时性来看,名句默写已进入最佳复习阶段,要抓好*金时期,强化相关训练。语文能力的考查,最终归结于读写能力的考查。阅读能力中,感知与理解力、分析与综合力、鉴赏与评析力是最重要的,文本类型虽千差万别,但解读文本的路径异中有同,对语言感受的道理也基本一致。要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明白命题意图,了然干扰所在,知晓得分秘诀,理清诸如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与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散文的意境体味与聚散探析,诗歌的情景关联与虚实组合等,认清语言表达的实质与关键所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写作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无论写作何种文体,面对何种写作话题,对审题、立意、用材、结构、表达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不妨预设类型思路,优化写作设计。
阅读部分主观题答案的形成,要找依据,考生须树立“文本为王”的意识即母体意识,回归文本,筛选组合提炼,形成理想答案。书写简答题,得有要点意识,要点在前,简述随后;各要点的排列,要分得开、排得顺、扣得紧。对于经常出现判断失误的类型选择题,要补全知识,调整思路,形成策略,减少失误。
保证基础问题的得分
数学:考前减少难题练习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庄乾岭:
数学试卷客观题分值大,一个基础题错误就会对成绩有较大影响,把会的问题作对,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保证基础问题的得分。做好知识脉络梳理,消除知识和方法的盲点。有些内容在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中相对独立,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较少,考试时会因为不熟悉造成答题困难,如复数、立体几何中的台体面积与体积公式等,应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