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学底层逻辑》出版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
近日,《经济学底层逻辑》由中国财*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是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王东京。这是一部致力于让经济学理论回归大众视野,深入浅出地展现经济学精髓的著作。
经济学经典是历代经济学家探索经济规律的智慧结晶,要学会用经济学思维解决问现实问题,绕不开经典作品。而若有经典为基石,学习经济学也可以事半功倍。基于此,《经济学底层逻辑》通过通俗的方式讲解经济学。全书分为23章,分四篇:第一篇,经典领读,此篇以经典著作为主线,对经济学发展流变作梳理;第二篇通过原理解析,重点对经济学基本原理作讲解;第三篇进行了质疑和反思,主要对经济学有疑点的问题作反思补正;第四篇以史为鉴,用历史事实验证理论。通过经典领读、原理解析、质疑反思、以史为鉴四大视野,深度揭示了经济学的精髓和内在逻辑。无论是研究经济学的专业人士,还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和启示。
让经济学原理走进生活和工作
每一次的金融危机,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是经济规律的见证。经济学已经逐渐运用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如何巧妙地运用经济学思维和原理解决问题呢?《经济学底层逻辑》是一本全方位、深度、实用的经济学书籍,作者将经济学通俗化,通过多视角的讨论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把握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看清经济学现象的本质,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
解读经典,用经济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经济学的独特魅力在于价值和交换。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因此也有了分工和价值。在本书的第一篇中就通过五章的内容解读经典作品。而学习经济学,归根到底是要学会并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作者也强调“不必在意学者的某个具体观点,但要特别留心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方法。
在第五章经济学分析角度中,作者通过巴斯夏的一篇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来阐述“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并提醒读者,决策者要想作出好的决策,就要重视。这篇文章,巴斯夏在开篇就说到,经济学家有好坏之分。一个差的经济学家,常常只看见可以看得见的结果;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同时兼顾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结果。基于此,作者分析,“从选择角度看,所谓”看不见的结果“,其实就是”机会成本“。经济学定义的”机会成本“,是指人们面临多种选择时,作一种选择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最高收益。但若仅仅依据看得见的结果做经济决策,往往会得不偿失。
为此,作者引用银行贷款的例子来论证。企业主常常抱怨银行嫌贫爱富,对亏损企业见死不救。银行给企业放了贷款,令一些亏损企业起死回生,这样不仅稳定了员工就业,也为国家创造了税收。于是又有人说了,银行原本就应雪中送炭,优先照顾那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但巴斯夏说,银行这种行为是我们看得见的结果;看不见的结果是:由于信贷资源有限,当银行将贷款给了亏损企业,那些盈利企业也可能因为得不到贷款发生亏损,而盈利企业一旦亏损,由此付出的代价(机会成本)往往更高。
最后,作者总结道,“决策者要有“眼光”。眼光不同于眼力;眼力是指别人看得见的结果你也能看见;而眼光则是别人看不见的结果你却可以推测得出。而现实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有这种“眼光”。
以史为鉴,掌握经济现象的本质
经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可以指导实践。而理论是否正确,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在不断变化,而历史却是已经固化的实践。以史为鉴,不仅可以验证理论,也可以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书中的第四篇中,内容围绕各国的崛起和发展之路展开,在慷慨激昂讲述各国经济发展*策的同时,用历史事实反复验证经济学理论,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颇具启发性和可读性。这种多视角的讨论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把握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看清经济学现象的本质,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
另外,本书提供了大量实践案例和经济场景,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掌握批判性思维工具和经济思维方式,以经济思维去寻找问题的根本所在,收获可行的解决方案。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