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间断地,碎片化地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知识,多多少少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会不经意间的与人分享
“为什么旅游景区的山顶卖的矿泉水要比楼下便利店卖的更贵?”
“你真的会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去给父母治病吗?”
当我看到有同学遭遇不公平对待,除了共情让同学感受到舒服之外。
我也会增加理性的慰藉部分,“存在一种可能,从全局去看,虽然你受到了不平等对待,但可能是全局最优,全局最高效,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这一次选择的是效率优先。”
学习经济学随时可以观察实际生活,多了一个审视世界的角度,思考维度也会增加。
尽管如此,也规避不了一个事实,知识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
想要形成体系化的,框架型的知识和能力,需要选择更合适的书籍,下笨功夫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说的,所有人都会面临的约束条件。
第一,东西不够;
第二,生命有限;
第三,相互依赖;
第四,需要协调。
好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而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在约束条件下学习,依然要坚持学习,践行终身学习。
听说学经济学的人需要具备,随时颠覆自己思维习惯的能力,可能颠覆自己积累多年的常识和思维定势,想要了解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想要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要在现代生活中做个明白人。
以上学习来自于《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