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的《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掩卷沉思,受益匪浅,爱不释手。《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可谓“包罗万象”,探讨的问题,远远超过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和生活息息相关。他以“家常式”的笔调,静静地述说在美期间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乃至日常琐碎之事,从中点拨出一个个惊人的“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在书中,茅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美国*治、经济、社会、财*、教育等各个方面,揭开了经济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神秘面纱,给我们打开了一道扇进入经济殿堂的“芝麻”之门,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借助《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本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经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就这么给有机地串了起来,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就这么浅显易懂;原本不畅通的道路,就这么豁然开朗了。茅教授以《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诠释了他所说的这句话,“不论多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理论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指导我们的生活,经济学理论也一样。
当然,我们读一本书,要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些,特别是像《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样脍炙人口的好书,更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品评更深层次的“精髓”。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读者群,都可以在《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篇幅,喜欢的章节,它将给予我们许多不同的视角,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找到共鸣,当然,有些我们可能不以为然,但却都可以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宏观经济学中,有一节是讲“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的,这一节通过美国人如何打电话、如何与“时间赛跑”、如如何排队、如何守时间、如何不喜欢看热闹等“琐事”,分析了美国人节约时间的方法,节约了时间,从而他们创造了上亿元的财富。看是简单的“小事”,美国人就可以找到窍门发财致富,而我们不要“不以为然”,而要学会“睁眼看世界”,学习学习,借鉴借鉴他们的“理财之道”。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表面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他需要智慧。有一个年青的富翁,曾对一个强盗说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你可以拿走我的汽车,抢走我的所有的钱财,但是,只要不杀死我,留下我的大脑,过不了多久,我就又会拥有这些东西了!而你呢?你在把从我这里抢去的钱物挥霍掉之后,你就又一贫如洗了……”那个强盗听了这一番话之后,似有所悟,便问富翁:“那是为什么呢?”富翁说:“因为我拥有智慧,智慧可以变成*金,可以使我拥有一切!”美国这样的富翁很多,中国也不少!我们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节约,需要的就是智慧,在今天,我们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节约的不仅仅是时间,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大力节约能源,大力节约用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的也是智慧,智慧的确可以变为金光灿灿的*金,也就是说智慧是潜在的*金。这正是智慧在手,财富无忧!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从微观现象到宏观经济,茅教授娓娓道来,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深刻体会到一个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就这样被他以风趣、轻松的语言阐述出来,真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书读了,到不像是在读书,倒像是听一位长辈在讲故事,但从中不免一惊——原来经济是这么运行的。然而在这一个个“家常”故事中,学到了“理财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挖掘到了美国人的智慧。最重要的是,《生活中的经济学》诠释了经济学无处不在,她就偎依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可以看得见,摸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