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三年,对大家尤其是普通人的冲击和影响不可谓不小。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但是未来如何,目前还不尚清晰。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我们普通人要想保住自己的钱包,就不得不多了解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餐桌上的经济学》就是一本很好的为我们普通人普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的书籍。
《餐桌上的经济学》作者是赵源敬,他毕业于延世大学经济学专业,也是密歇根州立大学金融硕士,曾经担任韩国战略与财务部贸易协调处处长、首先把企划财*部对外经济合作官。
书中从生活、挑战、道德、技术和国家5个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22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对于当今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看法和研究成果,其中的很多理论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01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却越来越不幸福?
当代生活水平相比从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幸福指数却停滞不前,甚至还可能出现倒退。
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把幸福定义为“幸福=占有/欲望”,他认为,决定幸福的两个因素是占有和欲望,当愿望到达一定的程度,欲望越小,则幸福值越高。
萨缪尔森想从这个公式告诉我,“无论个人拥有多少,只要欲望过度变成贪欲,任何人都会变得不幸。”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想要拥有的物品品种也可能会增加,也会想要购买人人拥有的汽车,购买好品牌的服装,会不自觉地陷入攀比的陷阱。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过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
书中也说,当我们过度追求满足自己有相互攀比而产生的相对欲望,那么,个人和社会都会变得不幸。
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来说,当代大城市的居住成本对普通人来说,是一项非常高昂的支出,普通人早就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疲惫堪,幸福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02捡到块的快乐远不如丢掉块的痛苦,为什么?
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比起收益,人们往往更看重损失。咱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比对收益的敏感程度高2-2.5倍。”
所以,面对同样的块,我们对丢掉块的痛苦感知程度,要比减到块的快乐要高出2-2.5倍。
因为这一特性,人们通常会因为担心错过折扣而冲动消费。
也正因为此,有的人面对已经造成损失的事情无法及时止损。比如一段不开心的感情,一份让人痛苦的工作。
03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
年,谷歌AlphaGo在与围棋天才李世石的比赛中,获得了冠*。
比赛结果一出来,就引起了大家的担心,担心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人代替。
而牛津大学研究小组则预测,未来将会有47%的现有职业种类消失,花旗集团更是警告人们,将来,在英国可能被机器所代替的就业岗位占比为35%,美国的为47%,中国的更是高达77%。
世界经济论坛也在年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到年,将有15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失去个就业岗位。
但是,事实真的会变成这样吗?
书中说,虽然电脑的普及导致人类失去了很多就业岗位,但是同时,科技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多新的岗位。比如很多工程师职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职位。
另一方面,机器人是人类模仿自身而制造的,电子模拟的神经网络也并不完美,要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机器,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从目前来看,机器人和机器只能在人类编程的范围内运转。机器人技术也不能完全渗透效率性的领域,并且机器人磨损和更新的周期都比人类要快得多,所以作者认为,人类被机器代替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可以打消这种忧虑。
除了上述三个理论,《餐桌上的经济学》还讲述了诸如“想单身人士征税合理吗?”“企业越大,是不是效率越高?”“为什么人们会高价购买二手车?”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翻来每一个问题,都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知。
餐桌上的经济学餐桌上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