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9月22日上午,在中国*法大学昌平校区,参加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生开学典礼,司法部《法律与生活》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秀平作为客座教授代表讲话。
李秀平总编辑讲话的题目是《用一生时间去成长》,她从十个方面谈了关于成长的感悟。这十个感悟,不仅对莘莘学子,而且对每一个人,都是经验之谈。
看完李秀平总编辑关于成长的十个感悟,您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感悟?
用一生时间去成长
李秀平
开场:成长,需要我们终生学习
最近,因工作原因,接触到法律界三位德高望重的先生:91岁的高铭暄先生、89岁的陈光中先生、81岁的汤忠赞先生。
高铭暄先生:为接受《法律与生活》记者一次采访,准备了几十张知识卡片、并和记者做了9个小时交谈。他说,传递给读者的内容不能有误。
陈光中先生:应约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图书《归来》撰稿,2万多字,先生字斟句酌。为了生日准确,阴历和阳历对了严格对应。
汤忠赞先生:曾是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新近想写一下自己的辩护心得。但在网上看见他人写的相关内容后,他说,我还得好好学习一下。
感悟:他们是终生学习的典范
三位先生早已功成名就,但进入耄耋之年依旧在学习,一直在工作。
因为一生都在学习,他们才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纵使大江大河奔腾不息,他们一直伫立潮头。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10点关于成长的感悟——
感悟1——我们“不尽完美”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请允许我用树木来做比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一棵“树”。这棵树上长着“”枚树叶。它们当中,99枚完美无瑕,但有1枚“残缺破损”。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和我们一样,并不完美。因此,那1枚不完美的叶子,是上天赠给每个人的“见面礼”。
我想说,在生命旅程中,我们的目标,不是竭尽所能让这枚“残叶”变得完美,而是带着全部枚叶子去成长——去学习、去生活、去创造,去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木。
或参天挺立,或平凡成荫。
感悟2——提升“抗压能力”
人的一生经历,大致由三类事情组成:
不断重复的日常事务、从未遇见过的事情和重大事件。
因为缺乏经验,面对“重大事件”“从未遇到过的事情”或“大大小小一堆事情”的时候,压力就会不期而至。所以,如果我们想不断突破自我,成就一番事业,压力可能会如影随形。
如何与压力相处,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与压力相处,至少要做两件事情——
一是扩展“心理带宽”。当一件事情的结果出现时,我们既能接纳“好的结果”,也有足够心理空间承受“坏的结果”。
二是不断“积累经验”。每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就会积累一份经验——丰富的经验,可以提升我们承载压力的水准。
所以,经验积累是王道。
每当化解一个难题,别忘了给自己一个好评。
感悟3——不断“认知迭代”
认知水准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一个怀揣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会不断将自己的“软件”进行优化升级。
对认知迭代,专家观点是“把想法变成产品”。
如果我们去观察,就会发现:
一些人的认知迭代过程非常缓慢。有的人“早已离开了出生时的环境,认知水准却一直停留在过去”。而另一些人,因为善于思考和借鉴他人经验,“认知迭代”的速度很快。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不会甘于自己的人生“停滞不前”。因此,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中,把“认知迭代”重视起来。
写作,是进行认知迭代的有效方法。如果有什么想法,我们试着把它写出来。因为,写作是最好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感悟4——培养“质疑精神”
在座的一些同学,未来会成为新闻人。
在工作中,我们会面对这样的矛盾——
新闻要求我们做到客观公正,但在面对声泪俱下的当事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时,往往忘记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划出一条界线。
面对采访对象,特别是案件或事件当事人时,我们切记——
任何一方采访对象的话不等于全部事实。
每个当事人提供给我们的都是自身视角的所见和内心感受。
我们必须对每一方当事人的说法和想法多一些质疑,并尽可能从多个侧面还原事实。
质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能力。我们须在每一次采访时,去培育它。
感悟5——敢于“慢一点儿”
在座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家一路从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少不了一个“快”字。
如今,面对满教室的优秀同学,有的同学一定不敢有任何懈怠,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不再优秀。
我借《幸福的方法》一书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研究告诉大家:“快”并非最佳姿态。
泰勒博士把人生归纳为四种模式——感悟兴福型、奔波忙碌型、虚无主义型、享乐主义型。
在学校追求好成绩、在工作中拼命追求好业绩,一个目标达成后又焦虑地奔向下一个目标的人——就是奔波忙碌型。
作为一个有大量奔波忙碌体验的心理专家,泰勒博士告诉我们:“幸福不是拼命地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我们试着慢一点儿,学着“享受过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感悟6——从容“面对挫折”
在走进法大校园之前,大家一定收获了不少鲜花和掌声。
因为一贯优秀,大家可能比学业一般的孩子少了一些挫折。
但挫折,是我们生命中一位“常客”,需要洒扫庭除迎接“它”。
几年前,一位心理专家和我分享了一个故事。在这里,我把这则《驴子与枯井》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一天,农夫养的一头驴掉进一口枯井。
农夫搭救无望,便决定把驴直接埋在井底。
绝望的农夫请来邻居,一起往井里铲土。
驴明白主人的意图后,一开始哭得很凄惨。过了一会儿,它冷静下来了:每当泥土落在身上,它都会抖落在地,然后踩在泥土上。随着扔进井里的泥土越来越多,它离井口也越来越近。
终于,驴上升到井口的位置并得救!
在生命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一不小心踩空掉进“枯井”
那么,当各式各样的“泥土”倾倒在我们身上时,请抖落它
请相信:那些打击我们、伤害我们的经历,都会成为垫脚石,最终垫高我们的人生!
感悟7——尊重“你的感觉”
在前不久的一堂心理学课上,我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个观点有了颠覆性认识——
这个世界,不再欢迎文弱书生;而是欢迎身心健康、学有所成的人。
道理很简单:身体好,精力更旺盛,更容易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容易取得成就。身体,是做好一切的本钱。
身体强健很重要,通过身体传达出来的感觉同样重要。
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在巴菲特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一再告诉他:“在别人对你说三道四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正是因为尊重自己的感觉,在纵横股市多少年间,他始终能做到“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在很多时候,面临被他人左右的困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想法先放在一边,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我们的感觉和他人的要求不一致,那就尊重自己的感觉。
感悟8——拥有“幸福锦囊”
“幸福力,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学习的能力。”
——情商专家、著名心理咨询师张怡筠
在《幸福的方法》一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行字:“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而在年之前,长期占据哈佛大学排名第一位置的课程是“经济学原理”。
《幸福的方法》一书,赠给我们两个幸福锦囊——
“养成习惯”和“表达感恩”。
——养成习惯: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这些习惯可以是,每周运动三次、每天早晨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
把一些活动变成习惯和规律,我们就会主宰自己的生活。
表达感恩——每天记录值得感恩的事。
研究表明,每天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每天写下最少五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身体更健康、内心更幸福。
拥有这两个幸福锦囊后,我们会发现:幸福原来很简单。
感悟9——去看“多维世界”
在座的同学都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在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注意去观察舆论流变。
这时,我们会发现——
很多以法律为业的人会发出一些令人遗憾的声音。仔细去分析,一些人是借助热点发泄个人情绪。
与此相反,一些学者和律师则会发出理性的声音。
以张扣扣案为例。在很多律师为张扣扣鸣不平进行了情绪化表达的同时,田文昌律师的观点紧扣常识:张扣扣剥夺了三个人的生命,法院的死刑判决并无不当。认同他“为母报仇”的观点,等于认同“以暴制暴”,这种观点和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站在高处,才能看到一个多维的法治世界。
愿在座的每位学子,都在法大登高,为未来“远望”奠定基础。
感悟10——乐于“共同成长”
心理专家武志红有个观点: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有一种竞争的结果很美好,它是双赢或共赢。
相信不少同学在中学阶段,就读于名校的实验班,对同学之间你争我抢地上进,结果都有好成绩的情况并不陌生。
这样的心理机制是,我们想变好,而且看见了别人的好,把别人的“好”变成自己的“好”,大家一起“好”。
大胆地去竞争吧——因为,竞争不是对有限资源的抢夺,而是和有上进心的人一起比着好。
在竞争中,完整地展开我们每个人的人性,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竞争中,达成一代人的共同成长的目标。
在中国*法大学美丽的校园,有如此多“学贯中西、修为甚高”的老师;有如此多目标清晰、品学兼优的同龄人,你们拥有一片“共同成长”为栋梁之才的沃土。
最后祝福每一位学子——
在美丽的法大校园,拥有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