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怪诞行为心理学》作者:文思源。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五篇不让非理性蒙蔽双眼
实际上,在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说买一件商品时,我们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他会保持自利性和理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理性”是永恒的价值导向。
第二,经济学认为经济人都是自利的。
在经济学中,“利”就是指个体所获得的利益、收益,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归根结底是给人带来的效用、幸福、满足;而经济学中的“害”就是指个体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所承受的损失、牺牲,归根结底是给人带来的负效用、欠缺、痛苦。
关于人类趋利的本性,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就曾经这样认为:医生能够在病人的伤口上吮吸脓血,并不是与病人之间存在骨肉亲情,完全是因为他的利益在于病人的回报。木匠造棺材的本意不是憎恶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由于利益的驱动,才使得人们心中的念头在道德层面发生了善恶的区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在多年前的精辟论述。可以说,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对利益的渴望在人类行为的背后发挥着主导性、操纵性的作用。
很难评说该女工的做法是否可取,但这种选择无疑是慎重考虑之下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上岗离婚”是一种害,“下岗不离婚”也是一种害,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算是趋利避害的一种无奈选择吧。
经济学承认人性利己的合理性,承认人利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正是对这一人性的尊重,才促使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人”都是利己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每个人为达到利己的目的,必须以利他为手段,给别人“所要的东西”,利己并不损人,否则经济交换活动难以长久维持。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根基,没有“经济人”假设,就不能正确认识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要看到“经济人”假设只是一种人性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人的视角观察世界。如果一味把利己的观点运用到一切生活准则中,生活将不可避免会有点变味。
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经济人”,并不是赞扬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承认“经济人”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认识和引导。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不择手段,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法律制度的约束,将人的利己心和利己行为变成增加社会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对没兴趣的活动感觉好:强化角色实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邀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有时候我们并非对每个活动都有兴趣,可是却又无法拒绝别人的盛情相邀。但是当我们真的参与了没有多大兴趣的活动中,我们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甚至是愉快的、兴奋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项活动,可是参与后又感觉不错呢?
这一情况,心理学家也早有研究。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经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活动对态度转变的作用,他的研究主题是“美国白人对黑人态度的转变”。
实验选择了一些黑人和白人杂居区中的一些黑人和白人邻居,这些被试者居住得很近,而平时却从不往来。费斯廷格设计了3种情境以研究白人对黑人态度的转变:
第一种情境是邀请白人和黑人一起玩纸牌游戏;
第二种情境是让白人和黑人一起观看别人玩牌;
第三种情境是双方共处一室,但不有意组织任何共同活动。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境条件下,有66.7%的白人对黑人显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在第二种情境下,有42.9%的白人对黑人显示出友好的态度;在第三种情境下,只有11.1%的白人对黑人显示出友好的态度。
这个实验表明,参加活动较之作壁上观对于态度的转变的确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并且参加活动越积极主动,态度转变的可能性越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也曾就角色扮演对于态度转变的影响进行过实验研究。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者,首先测定了这些被试者在3个具体问题上都持否定的态度,然后把他们分成几个3人组,要求每个3人组中有一个人向该组另外两个作说服宣传,以使他们对上述3个问题转化为积极态度。要求扮演说服宣传的角色,应根据实验者所提供的宣传内容与提纲进行宣传,而且在宣传时必须对其内容表示出深信不疑,好像出自内心那样的神情。
最后由实验者测定这些宣传者和被宣传者态度转变的状况。结果发现,3人全都转变了态度,而且宣传者的态度转变比其他两个被宣传者更大;宣传者扮演的时间越长、越积极,态度的转变也越大。
由此可见,强迫接触可使人改变原有的态度。不管对方对某个事情是否有兴趣,强迫其参与有关的活动,通过让其逐步了解此项活动的意义和效果,最终使他的态度有所改变。
为此,我们可以将这项试验结果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比如:可以通过制定制度、强迫命令、团体活动、重奖重罚等手段,使对方无条件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多让其参加经验交流会和先进表彰会,使其从中真正了解这个角色的意义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则其态度也会大大改观。
当然,由于人们的态度不尽相同,强化角色实践也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通常,要改变某个人的态度,就必须先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然后制定相应的角色措施,切忌因差距过大、要求过高而出现反作用,使他们因目标高不可攀而难以接受。
说脏话让人痛快:释放被压抑的攻击本能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受了委屈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往往会脱口说出一些脏话,而这些说脏话的人往往招致众人的鄙视和谴责。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素质不高、语言不文明的行为。说脏话的人在发觉他人的反感后,也会表现出不好意思。
可是如果再遇到不顺,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当内心极度懊恼、生气、压抑、愤怒的时候,我们还会忍不住说一些脏话,把别人数落一番,把不顺的事情抱怨一通。因为咒骂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舒服很多,不良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现代社会讲究文明礼貌,我们需要克制自己的一些不雅的言行,不能说脏话,不能骂人打架,当然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从某种角度讲,禁止某些言行,其实也是对人的本能的一种压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人们都有攻击本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说脏话是人的本能释放,其目的在于满足那些被压抑了的攻击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这样解释:“咒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类灵*的止疼药,因为咒骂能让我们的脑子自由。”在这个层面上脏话是有其益处的。越愤怒、越压抑就越需要得到顷刻间的发泄。而脏话无疑是最容易实现,起作用最快、最直接的宣泄途径,要宣泄就要表达出来。事实上,人们一直使用不同途径来表现自身对某些人、事的本能的不满。比如瞪眼,通过眼睛表达出愤怒和怨恨;还有人喜欢用唾沫啐人,也是一样道理。
既然说脏话是人的一种本能宣泄,那就不应有男女性别之分,况且女人更容易产生情绪变化,但人们并不是平等地看待说脏话的男人、女人。通常,人们会对说脏话的男人更为宽容,认为他们不拘小节,甚至有男子汉气概,而且也认为男人说脏话的频率要比女性高。
美国语言学家托马斯·穆雷在记录下名男女学生的谈话后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说脏话的时间比例一样多。实际上,我们心目中的关于女性不说脏话的观念,只是来自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穿梭于办公室的女白领形象。而在边远的山村或农村,很多妇女甚至可以站到马路上相互对骂,其运用脏话的娴熟程度足以让男人们瞠目结舌、甘拜下风。当然这是不文明的表现,这里只是说明一个事实:女人说脏话的比例并不比男人少。
骂脏话确实是人们的一种本能的发泄,可以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脏话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宣泄情绪的需要,还可以代替我们的拳头。有时,我们真想结结实实地把某些人揍上一顿。但事实上,你很少碰过他们,最多也只是骂几句,而且多数还是在背后骂的。这时,这些脏话就代替了你的拳头。
打人,是为了让他痛苦,那么将脏话作为暴力、肮脏的信息传递给他,不是同样达到伤害他、让他痛苦的目的了吗?于是,通过咒骂的发泄,揍人的愿望消失了。在这个层面上,说脏话也能消弭争斗,否则人们不时就会鼻青脸肿了。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说脏话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融入团体。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人,为了与同事、上级搞好关系,难免要参加应酬。这时我们就不得不试着融入他们,哪怕是喝着辛辣的酒,时不时地说几句粗口。如果在场的每个人都在说脏话,只有你也说出几句粗口,似乎才能表明你是“他们的人”,使你们之间的谈话更加融洽,拉平彼此之间的心理鸿沟,瞬间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
尽管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成做一个文明礼貌、不说脏话的好孩子,但我们却不能贸然根除这种顽症。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说脏话有着一定程度的益处。可以让我们表达愤怒、宣泄情绪、抵抗伤害,同时也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因此,我们不必苛求自己事事都做到完美,就算偶尔我们会说出一两句脏话,也不必心存芥蒂、耿耿于怀。
不要总是说“谢谢”:拉远与人的心理距离
在现代人际关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重视礼仪原本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但如果在很多不必要感谢对方的情况下过度使用“谢谢”,反而会拉长与人的心理距离。
多数人认为“感谢”是一种礼仪,但说无妨,多多益善。但是,如果在职场生活中过度频繁地使用“谢谢”一词,却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当一个领导在交代其下属一项任务时,为照顾对方的情绪,以“麻烦你帮我完成这件事情,谢谢”的形式指示,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容易让下属轻视上级的权威,减少对事情的重视程度,以至于影响指示事项的完成效果。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表明,通常情况下,女性较男性更喜欢说“谢谢”。这源于女性从小就在学习如何能取悦对方的沟通方法,以及对于他人的恩惠必须表示感谢,并铭记于心。由于男性血液中仍存在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本能,他们会认为强者支配弱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在男人的世界里,上级对下级几乎不使用“感谢”一词。
对于施予恩惠者表示“感谢”是合乎情理的礼貌行为。但职场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很少发生施恩和受惠的情况,“感谢”一词不宜多说。如果女上司对男下属过度表达“感谢”,很有可能会遭到男职员的轻视。
崔淑媛今年36岁,未婚,长相漂亮,身体苗条,又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同时也是公司内职位最高的女上司。按说她这样的条件和气质,加上超强的工作能力,下属们都应该尊重她,毕竟她是一个女士,尤其是在这个男性下属多达20余人的部门中。
然而,部门的男下属们似乎并不尊重这女上司。下属们说起崔总监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她的行为过于矫揉造作。最明显的表现是,她每次向下属交代工作时,都会习惯性地说一句“谢谢”,甚至有时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夹杂着几个“谢谢”。例如,询问助手某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时,她往往说:“麻烦你告诉我某个事情的具体情况,谢谢!”在听完汇报之后,她就会说一句:“这样啊,谢谢!”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下属职员并未按照她的吩咐去工作时,她却以“辛苦你了,谢谢,但是这项工作还有待努力”的形式应对。这令下属难以把握上司的态度,不知她究竟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的。
总之,崔总监总是习惯性地在结尾多加一句“谢谢”,常令下属职员困扰,上司为什么要对自己表示感谢呢?时间一长,大家似乎明白了这只是她的一个习惯而已,并没有真心要感谢的意思。既然不是表达感谢,又为何口口声声说“谢谢”,于是,大家都觉得崔总监是一个做作的人。
崔总监的这种态度,直接导致她本人无法受到下属职员正常的尊重。不仅如此,有些男下属还把女上司的感谢误解为她因为自身能力差,所以才处处低声下气地讨好下属。其实,女上司对男下属表示的“感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感谢,而是站在照顾对方情绪的层面上使用的女性惯用语而已。然而,这对于男性职员来,就很难领会其真正含义。
因此,女上司若要让男下属有效执行自己的想法,就要直截了当地交代指示。如,“策划书的这一部分还欠缺一点儿,你再重新修改一下”,或者“请你把负责的那件事的具体进展情况向我汇报一下”等。
男性习惯于直接式表达方式,这种明朗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令他们接纳。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具有渴望付出与得到相等的心理,当自己以这种形式对待对方之后,也希望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也就是同样对自己表示感谢。大部分人不会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意,从而令表示“感谢”者会认为对方的这种态度是无视自己的存在,但又不能因此而公开表示不悦,只能是借题发挥或者为难对方,从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
因此,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必须正确适度表达谢意,切莫滥用“感谢”一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有节制地说感谢
过分考虑对方的立场,将很难受到与职位相符的待遇。无论下属职员做什么,滥用“感谢”一词,无异于降低了自己的价值。有时说话需要节制,尤其注意,男性对于“谢谢”一词,不会作为女性的习惯用语而接受,而是直接领会,从而理解为对方“缺乏能力”。
2.正确鼓励下属职员
鼓励下属也要注意表达方式,否则有不真诚之嫌。比如,某公司工作人员正准备与客户签合同,但该客户突然打来电话要取消订货。但由于涉及物量巨大,大家都不知所措,十分着急。此时,一位下属职员通过与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终于圆满化解了此次合同取消危机。
此时,不妨以“真是辛苦你了,我们部门能有你这样的职员,我真是感到骄傲”的形式提出表扬,即使没有牵扯部门的命运,也可以充分地表扬下属职员。毕竟下属职员挽救部门于危机之中是事实,但如果不是私事,不宜表示感谢。
总之,在职场中,领导要正确使用“谢谢”一词,即让下属感觉到尊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