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年11月1日创刊起,中国经济时报已经走过25个年头。25载春华秋实,中国经济时报紧跟时代步伐,忠实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国经济时报的不断发展,凝结着*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也离不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出版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智库专家、企业精英、媒体同行的鼓励和信任,更离不开时报全体同仁的辛勤付出。传播智库思想,筑梦智媒未来!值此时报创刊25周年之际,让我们展开记忆的卷轴,撷取精彩瞬间,感受岁月芳华,昂首阔步再出发!
要把中国经济时报办得更具特色
■汪海波
通过总结经验纪念有意义的节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优良传统。办报也应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25年来,在传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历经数年,在*界、商界、经济界、知识界享有盛誉,在经济类媒体中独树一帜。
但是,我觉得,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仍须开足马力,迈出更大步伐。因此,中国经济时报仍须着力在“新”字上下真功夫,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里所说的“新”包括适合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新闻和应用理论的新观点,这可能是在当前报刊林立的情况下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第一,还是要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优势,广揽稳定的高质量稿源,过去已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这方面的优势,未来仍有潜力可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下,建立更为有效的机制。
第二,需要建立健全与有关经济部门、智库机构以及研究者的联系,进一步强化这种网络作用,以便及时捕捉到有效的新闻。
第三,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要敢于发表独到的新闻和理论观点。
第四,要适应宣传的需要,灵活地开辟各种专栏。比如当前各种新名词频频出现、层出不穷。有人对此看不惯,甚至反感。其实从主要方面来说,这是客观存在的语言发展规律的反映。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在当代,经济革命、生产革命和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各种思想也随之不断涌现,各种新名词广为流传。但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以上说的是事物的主流,但在这方面也确实存在不健康的状况,比如有人有意无意地用一些含义不清、内容交叉又重叠的概念来炫耀他的“创新理论”。这是事情的支流。因此,这方面也给中国经济时报提出了一个要求,通过开辟专栏,准确宣传各种重要新概念的内涵,在当前也是提高宣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要加强集采、编、写于一身的精干的编辑队伍,并强化中国经济时报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六,鉴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据此,我认为,中国经济时报应联系当前学界情况,建议大力强化百家争鸣的气氛和实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我与中国经济时报:忠实读者和老作者
■邱兆祥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25周年了,这是一个值得中国经济学界、新闻界以及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共同庆贺的大事。25年来,该报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