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会计
第二十八章会计概述
一、会计基本概念
会计是经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六的技术方未能,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1、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分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分支。
2、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记录和反映,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3、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它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度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需要,有服务于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加强决策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
4、会计的两大职能:核算(会计的最基职能)和监督。核算是监督的前提。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的职能。
5、会计核算的特点: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6、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
7、会计的对象是会计的客体。
8、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又称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9、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10、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它分为三个阶段:供应过程(生产的准备过程——储备资金)、生产过程(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生产资金)、销售过程(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成品资金)。
11、资金运动是以货币表现的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形态变化和位置移动。
12、经济业务(经济交易)是单位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
13、经济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
14、根据《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有:(1)款项(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的收付。(2)财物(财产、物资的简称)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债务(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金)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成果,具体表为盈利或亏损)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预期达到的最终成果。会计的一般目标是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
1、企业会计的目标一是通过会计活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二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且于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企业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来反映。(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这利润表来反映。(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反映。
3、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府及有部门、社会公众等。
三、会计要素
1、会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
3、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2)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3)形成资产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
4、将一项资源确认资产,需要符合资产定义,同时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5、如果某项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使由企业拥有或控制,也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而应确认为损失。如待处理的无价值的报废产品。
6、资产按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起日起1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不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7、负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其特征:(1)企业的负债只能是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时义务。(2)负债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3)负债的偿还不论是以资产偿还,还是以提供劳务偿还或是转让股权给债权人,必须是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8、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一是与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9、负债按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企业无权自主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的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10、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
11、利得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
12、损失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
13、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留在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
14、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营业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15、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
16、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收入扣除费用后的盈余,是反映经营成醒的最终要素。
17、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18、收入-费用=利润
19、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情况:(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增加(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进等额增加(3)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减少(4)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减少(5)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6)一项负责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7)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8)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要素不变(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
四、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
1、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原则是为了使会计信息能达到质量标准,而对会计核算所作的一般规范,这些原则是会计核算、计量、记录、报告的基础,是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认损益的基础。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3、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凡是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我国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
5、配比原则是对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确认,并应相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收益。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直接成本相配比;另一种是根据收入和费用项目存在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收入项目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如广告费、办公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期间费用,与发生在同一时间收入相配比。
6、历史成本原则(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其优点:(1)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或资产购进过程中实际支付的金额,取得比较容易,也比较客观(2)有原始凭证作证明,便于查证(3)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4)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7、划分收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收益性支出是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也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五、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又称基本假设)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驻场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地进行核算,可以独立编制财务报告。
2、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来反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业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债务将正常偿还。
3、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计算盈亏,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一般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一般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是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假定货币的币值保持不变。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
2、相关性(又称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3、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一方面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关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以便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另一方面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策和会计处理办法,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5、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理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7、谨慎性(又称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用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8、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的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七、会计法规
会计法规是规范财务会计实务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约束会计行为的标准,又是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